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学科建设 >正文

“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举行第三次学术交流会

  • 阅读次数:
  • 添加时间: 2018-06-15
  • 发布:管理员

6月12日下午,“外国文学与比较文学”研究中心第三次学术交流会在外语中心725室举行。中心主任陈世华教授首先向团队成员佴康老师获得国家社科基金资助表示祝贺,之后确认了团队成员在翻译《国外马克思研究理论前沿》工作的进展情况,以及在翻译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并为大家提供了一些建议方案。利用本次交流会,陈主任还向团队成员报告了参加高端学术研讨会“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的中国话语”学术专题研讨会的情况,并联系研讨会分组会议的主题“中国文学与文化的跨文化阐释”“比较文学理论的中国话语建构”“外国文学研究的中国视角”“中国文学的翻译与传播”“流散文学研究”“经典作家作品研究”“文学与文化热点话题研究”“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研究”等,详细阐述了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发生的根本性的变化。陈主任指出,外国语言文学学科开始跳出以前国别、语种的界限,进入以“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翻译学、比较文学与跨文化研究、国别与区域研究”为方向的新格局。同时,陈主任还结合自己近十年来在《外国文学动态研究》杂志上发表的关于日本文学研究的最新动态,向大家介绍了当前日本文学研究领域的热点话题。

本次交流会的主讲人、英语系胡爱华老师以《叙事伦理视野下解读< 一个小时的故事>》为题,理论结合实际,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最新学习研究成果。胡老师长期教授“西方文论”课,她指出了目前文学理论中中国文论较少的现象,并梳理了由聂珍钊教授提出的“文学伦理学批评”理论的形成、发展过程。胡老师明确了自己所运用的“叙事伦理”视角的内涵,并用此方法为大家解读了美国女作家凯特·肖邦的《一个小时的故事》(发表于1894年)。目前,还未有学者以“叙事伦理”视角研究《一个小时的故事》,因此胡老师的研究极具创新价值。

在交流学习的过程中,陈主任为大家介绍了乔纳森·卡勒《文学理论入门》等一系列相关书籍,寄语团队成员积极阅读相关资料,提高文学理论水平。团队成员也对陈主任及胡爱华老师介绍的理论知识及书籍产生了极大兴趣,进行了深入热烈地交流。

作者:外国语言文学学院

审核:陈世华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