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乐平 朱 敏 王应密
在我国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20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在职攻读是主要培养方式。从2009年开始,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快速发展,成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一个重要类型。任何一个人才培养类型都有其培养特性,培养特性决定着培养过程中的问题和矛盾。此外,受大学特性的影响,某个类型的人才培养在不同类型的大学也表现出特殊性。正确认识研究型大学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特性,对于构建和完善培养体系,解决好由培养特性引发的主要矛盾,具有重要意义。
一、研究型大学及其研究生教育的特性
研究型大学是以知识的传播、生产和应用为中心,以产出高水平科研成果和高层次精英人才为目标的大学[1]。现代意义上的研究型大学发轫于发展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当今世界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则以发达的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为主要特征和追求目标。研究生教育是研究型大学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受学科制度、学术使命和科学研究模式等诸多特性的深刻影响,在制度、模式、标准等各个方面与学科建设、学术发展和科学研究构成一个有机体系。
研究型大学具有三个典型特征: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并因其与研究生教育的特殊关系而成为传统学术型研究生教育的三个典型特征。从本质上来讲,研究生教育是本科后以研究为主要特征的高层次专业教育[2],关注“深奥的学问”[3],这使得研究生教育目标定位于研究能力的培养,科学研究成为主要的培养途径,而研究生具有了学生和研究者的双重身份,他们在导师指导下所创造的成果,是研究生教育的代表性成果,并成为评价研究生教育的重要内容,这些代表性成果在内容和标准上都有显著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在研究型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上述特性因为研究型大学更加突出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而得到进一步强化,并呈现出与其他大学显著不同的特征。
一个培养类型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培养目标、培养过程和培养内容上。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有三个特性:一是培养目标具有显著的职业性,二是培养过程具有显著的实践性,三是培养内容具有显著的领域性,这三个特性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研究性和学科性构成了培养过程中的主要矛盾。从现实来看,我国的研究型大学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重要主体,既面临着与其他类型大学共性的问题,也有比其他类型大学更为突出的矛盾。
二、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目标的“职业性”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之间的矛盾
1.“职业性”是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目标的核心要素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目标是培养高层次应用型人才,职业性是其内在属性。1996年制定的《专业学位设置审批暂行办法》规定,“专业学位作为具有职业背景的一种学位,为培养特定职业高层次专门人才而设置”[4],其中“职业背景”主要针对的是当时攻读专业学位的学生为在职人员。2010年制定的《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指出,专业学位“针对社会特定职业领域的需要……具有特定的职业指向性”[5]。从“职业背景”到“职业指向性”,实际上从强调学生的身份和知识背景转向了强调培养目标,适应了以应届本科毕业生为主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的要求。
有观点认为“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本质上是职业教育”[6],对此尚存在许多争议。在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一般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专科层次的教育,在本科层次尚无职业教育的目标,如果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称为职业教育,在层级结构上是不连续的;而从学位制度来看,目前三级学位分别对应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教育,专科层次尚无学位对应。有些省份的教育政策将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纳入了职业教育范围,例如《广东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构建“以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和应用型本科教育为龙头、以高等职业教育和中等职业教育为主体、集学历教育与技能培训于一体”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7],但在《广东省职业技术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中却并没有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的内容[8]。尽管存在这样的争议和差异,但是已经形成的共识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以培养从事非学术职业的人才为目标。
2.“职业性”与研究型大学的“学术性”之间的矛盾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和大学服务社会职能的发展,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矛盾已成为高等教育的固有矛盾。研究型大学是高等教育体系内学术水平相对较高的大学,其学术使命就是发展高深知识,追求学术前沿和学术卓越。在这样的定位下,不仅研究型大学自身强化了对学术性的价值追求和价值认同,社会对研究型大学的认知和角色定位也聚焦于学术性。研究型大学在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中所秉持的学术价值观和所具有的“学术惯性”比其他大学更为强烈,这种学术惯性表现为当非学术性因素注入学术系统时,研究型大学在理念、制度、行动等方面表现出的对学术性模式和路径的依赖。
以全日制方式培养专业学位研究生,加剧了学术性与职业性的争论。从学位的本质来讲,专业学位与学术性并不冲突,学术性仍然是专业学位的本质特征之一,它与职业性必须共存于这一学位类型。《硕士、博士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发展总体方案》强调,专业学位“是职业性与学术性的高度统一”[5],但是要在研究型大学的学术使命中注入人才培养目标的职业性,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研究生既是教育的客体,又是学习的主体,教育活动必须充分考虑其身心特点。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的一个特殊之处就是作为主要生源的应届本科毕业生缺乏对职业的直接认识。一项调查结果显示,研究生并不能充分了解所读专业对高级应用型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甚至导师也不了解这种要求[9]。在传统的培养从事学术职业人才的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大学与其研究生教育在学术性上保持着高度一致,而在培养非学术职业人才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教育中,学术性与职业性的矛盾就表现得比较突出。
三、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实践性”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性”的矛盾
1.“实践性”是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显著特征
《教育部关于做好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10],强调在培养方式和培养环节上要重视和加强实践教学,在学分、学时及教学内容上保证实践教学的相当比重。从时间上,要求“专业学位研究生在学期间,必须保证不少于半年的实践教学……应届本科毕业生的实践教学时间原则上不少于1年”,在一般为2年的学制下,这意味着研究生最多将有一半时间用于专业实践。在能力方面,实践能力成为培养目标的主要内容,强调培养研究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尤其是职业领域所要求的实务能力。在学位论文上,要求选题来源于实践。尽管目前的入学考试还没有明确考查学生的实践能力,但是从一系列政策规定来看,实践贯穿于全日制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过程的始终,“实践性”是其区别于学术型研究生培养的显著特征。
2.“实践性”与研究型大学的“研究性”之间的矛盾
研究型大学是科学研究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主要阵地,旨在推进知识进步的科学研究占据了特殊而重要的地位。在研究生教育中,研究型大学更加强调研究生介入前沿科学研究,更加强调知识创新成果在评价标准中的代表性,更加强调在学术水平上超越其他类型大学。因此,追求高水平的理论研究成果,是研究型大学科学研究和研究生教育的一个主要偏好。
研究型大学并不排斥面向社会生产实践的研究,但是,即使在承担社会委托研究任务的过程中,也强调超越实践、提供知识支持,强调研究型大学是学术研究者而不是实践者。由此引发了理论与实践的分离以及研究与实践的分离。“根据研究型大学的观点,研究能产生专业知识,也就是……‘深奥知识’”,这种“基于研究的专门知识”表现为“深奥理论和直觉”,研究者和实践者之间由此形成了这样一种关系:“研究者提供他们的专门知识,这些知识能让实践者以特有的专业方式解决问题”[11]。
“研究与实践的分离”与“理论与实践的分离”既有相似之处,亦有特殊涵义。在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中,“专业实践”并没有作为一个独立环节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占据重要地位。尽管不能说传统的研究生教育不存在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