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月23日)
刘延东
转发自教育部官网:http://www.moe.edu.cn/jyb_xwfb/moe_176/201703/t20170313_299224.html
岁末年初,我们召开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十三次会议,主要任务是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以及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总结工作、分析形势、部署任务,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改革发展。
刚才,四位委员作了很好的发言,听后很受启发。下面,我谈三点意见。
一、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取得了新的显著成就,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推动教育事业快速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就教育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多次发表重要讲话。特别是去年,总书记在全国“科技三会”、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卫生与健康大会、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等上的重要讲话,都对高等教育作出了重要指示,是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在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丰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和实践。李克强总理多次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教育改革发展重大部署,就加快建设高水平大学、培养创新型人才提出了明确要求。党中央、国务院的新精神新要求,为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一定要学深悟透、融会贯通,落实到工作中去。
四年多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各方面工作都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一是高层次人才供给能力持续增强。我国已有博士授予单位401个、硕士授予单位327个,在学研究生人数近260万。2016年专业学位硕士招生27.9万人,占比为47.5%。增设了与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产业发展、民生改善相关的一级学科或专业学位类别。研究生教育发展重点从规模增长向优化结构、提高质量转变,发展类型从学术型为主向学术型与专业型并重转变,自主培养能力大大增强,有力支撑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二是研究生培养质量进一步提升。以“服务需求、提高质量”为主线,打破学校、学科与产业之间的“围墙”,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产学结合,与行业需求对接;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更加注重科教融合,与国家重大科研项目对接。科学道德和学风建设得到加强,初步构建了以培养单位为主体,教育行政部门、学术组织、行业部门和社会机构相互配合的“五位一体”质量保障体系。三是综合改革逐步深化。“放管服”改革深入推进,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领域取消了7项行政审批和评选事项。科教协同、医教协同得到加强,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联合培养研究生,临床医学博士专业学位培养与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有机衔接,构建以“5+3”为主体的标准化、规范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体系。四是保障力度进一步加大。完善研究生培养财政拨款制度,硕士生从每人每年1万元提高到2.2万元、博士生从1.2万元提高到2.8万元,仅此一项,中央和地方财政每年增加投入200多亿元。在推进培养机制改革、建立研究生教育收费制度的同时,进一步健全奖助体系,实现了全日制研究生资助的全覆盖。五是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我国已与46个国家签署了学历学位互认协定,来华留学攻读学位人数增幅明显。一批学科接近或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一批高水平大学在生命科学、物理学、化学等基础学科领域取得重大原创性成果。
刚刚过去的一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成果丰硕的一年:一是优化结构布局。适时调整存量,全国205个学位授予单位完成了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共撤销授权点576个、增列367个,既“瘦了身”,又“强了体”,得到广泛好评。二是创新培养方式。建立了多部门参与的专业学位研究生联合培养体系,搭建案例库公共平台,建设了MBA、会计、MPA、法律、教育等多个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加强产学研联合培养基地建设,统筹区域资源,鼓励行业企业积极参与。深入推进博士招生“申请—考核”制改革,组织92所单位开展课程建设试点。三是落实办学自主权。截至目前,各培养单位自主设置了4000多个二级学科和500多个交叉学科,激发了办学活力。2016年是学位授予单位自主印制学位证书的第一年,学位证书不再“千校一面”,增强了学校的责任意识和品牌意识,激发了师生的荣誉感和对学校的认同感。四是强化规范管理。学位授权点专项评估“动真格”,向社会公布2014年评估结果,撤销了50个“不合格”授权点,对95个“限期整改”授权点给予暂停招生、限期整改处理。出台了《高等学校预防与处理学术不端行为办法》,对学术不端行为零容忍。全面开展MBA教育自查自纠与专项整治,并对全日制和非全日制研究生作出明确界定,规范招生、投入、就业等要求,加强了对培养方式的统筹管理。
总之,党的十八大以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稳步推进,质量稳中有升,为国家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高层次人才智力支持。这些成绩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取得的,得益于各部门的大力支持,离不开社会各界的关心和帮助,也凝聚着各位委员和整个战线的智慧汗水。在此,我也向各位委员,并通过你们向各地各部门、各培养单位以及社会各界表示衷心感谢!
二、准确把握研究生教育面临的新形势新要求,切实增强责任感紧迫感
研究生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顶端和国家创新战略的后备军,是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动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我们要立足党和国家事业的全局,准确把握新机遇、新需求、新挑战,推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改革发展取得新突破。
第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对高端人才供给能力提出了新要求。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加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对高等教育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对科学知识和卓越人才的渴求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强烈。实现中国梦,基础在教育,关键在人才。推进经济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文化强国、网络强国和健康中国建设,对多元多样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日益紧迫。这就要求我们深刻把握高等教育特别是研究生教育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战略地位,认清肩负的神圣使命,加快改革发展步伐,提高研究生自主培养能力,激励学生自觉把个人的理想追求融入国家和民族的事业中,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第二,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整体工作提出了新要求。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必须坚持正确政治方向。一个多月前,党中央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总书记发表重要讲话,从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出发,强调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创新。这就要求,加强党对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领导,增强“四个意识”,树立“四个自信”,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保证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思想统一、人心稳定、阵地牢固。
第三,对接国家战略需求,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对研究生教育优化结构、提高质量提出了新任务。2016年以来,我国经济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实现了“十三五”良好开局。在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和国内“三期叠加”的大环境下,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同时,我们也面临矛盾叠加、风险交织的挑战。落实创新发展理念,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现经济长期健康发展,对研究生教育提出了全方位要求。比如,产业结构与人才结构的“连锁反应”,新动能培育亟待创新人才的根本支撑;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亟待破解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民生诉求的升级亟待科技创新突破。研究生教育发展需求,包括科研需求、职业需求、市场需求、区域需求等多方面,但其中最重要的还是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要求,迫切要求我们主动对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强化服务导向,做好前瞻布局,优化专业结构,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高研究生群体的创新创造能力;对接制造强国战略,加强科技创新攻关,加强工程制造相关学科建设,为“中国制造2025”提供高层次人才储备,推动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对接“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主动开展与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大力培养“一带一路”建设战略需要的外交、国际经济、国际文化等高层次人才。在新的历史时期,研究生教育必须主动作为、积极有为,改革创新、加快发展,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和智力支撑。
第四,应对国际竞争,适应新科技变革,对提高研究生教育创新能力提出了新挑战。当今世界正处于百年不遇的大变局之中,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复杂性、不稳定性、不确定性进一步凸显。随着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正在兴起,全球经济结构和各国力量对比正在发生深刻调整,创新和人才竞争日趋白热化,创新已经成为大国竞争的新赛场。李克强总理强调,要瞄准前沿、紧扣需求、前瞻部署,全面提高科技创新能力,筑牢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石。研究生教育具有创新要素、创新资源高度汇聚的天然优势,向来是各国布局创新战略的重点领域。世界创新竞争、人才竞争新趋势,迫切要求我们主动抢抓新科技革命机遇,把握世界科技发展潮流,形成更好的科教协同、交叉融合发展机制,更好地发挥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对知识发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作用,为国家参与全球创新竞争打造更多“战略利器”;迫切要求我们主动适应信息时代变革,全面实施“互联网+研究生教育”,推动研究生教育理念、形态、方式方法深度转型,整体提升教育质量和创新型人才培养能力。
第五,推进“双一流”建设,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对发挥研究生教育高端引领作用提出了新课题。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是党中央、国务院在新的历史时期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一流的研究生教育是“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势必带动研究生教育综合实力的提升。放眼国际知名一流大学,无不具有一流的研究生培养实力,无不以培养一流的研究生为重要标志。“双一流”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精准支持,以一流大学建设带动整体发展,以一流学科建设带动重点突破。我们要抓住这一重大契机,在“双一流”建设大格局中,建设一流研究生教育。
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与发达国家相比、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比、与人民群众期盼相比,还存在很多差距。比如,发展理念上,有些学校还跳不出增加授权点、扩大招生规模等外延式发展思维,中国特色现代大学制度体系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提高培养质量的内生动力不足;质量保障上,研究生知识水平与实践能力还不协调,创新能力亟待提升,以问题为中心的跨学科培养尚待加强,质量保障体系还需进一步健全;服务能力上,研究生教育对国家重大发展战略的支撑还不够,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与行业、企业结合还不够紧密,博士研究生教育的科教结合还不太紧密;校风学风上,一些培养单位管理松散、存在浮躁之风,一些导师对研究生“放羊管理”,个别教师存在学术不端行为,优良的学术生态环境亟待加强。我们既要坚定信心决心、保持定力,又要找准差距、直面问题,增强忧患意识、危机意识,全力推动研究生教育向着世界一流迈进。
三、改革创新、稳中求进,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
2017年,我们党将召开十九大,迎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是贯穿党和国家全局工作的主线。今年也是实施“十三五”规划的重要一年、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化之年。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要准确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抓好“十三五”规划的组织实施,推动研究生教育事业稳中求进、进中有新。这里,我重点强调五个方面:
第一,坚持立德树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高端人才。
要紧紧扣住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坚持正确办学方向,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不懈传播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坚持不懈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不懈促进高校和谐稳定,坚持不懈培育优良校风和学风。
一要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第一任务。研究生群体的类型生源、专业背景、社会经历、年龄结构、思维方法各不相同,加强对他们的思想引领、价值引领至关重要。我们必须全面加强对研究生及其导师的思想政治教育,扎实推进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学习教育,深入学习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化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教育宣传,传承红色基因,继承革命传统。要创新教育教学方式,发挥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加强对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分类指导、精准“滴灌”,增强课堂教学和实践育人的吸引力、说服力和感染力。要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提升学术思想、学术话语上的原创力、影响力。
二要发挥好导师的引路人作用。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也是立德树人任务的第一责任人。要进一步强化导师的责任,大力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充分发挥导师对研究生思想品德、科学伦理、学术诚信的示范和教育作用。鼓励引导研究生导师关爱青年、培养青年,加大师德考核力度,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创造更多条件让研究生参与到科研项目研究中。
三要切实加强学风建设。能否营造风清气正的学风环境,关系到研究生教育的兴衰成败。要对学术不端“零容忍”,培养单位要履行学风建设的主体责任,建设集教育、预防、监督、惩治于一体的学术诚信体系,充分发挥高校学术委员会的职能作用,一经查实严格惩处,绝不“护短”。要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加强正面引导宣传,既要宣传当代的正面典型,引导研究生向身边人、身边事学习,更要大力弘扬老一辈科学家投身科学、艰苦奋斗、报效国家的优良传统。要完善学风建设长效机制,应该说规章制度已经不少,要认真抓好落实,进一步拓宽思路,总结好经验好做法,借鉴国际先进做法,研究出台一些学风建设的新思路、新点子、新举措。
四要旗帜鲜明做好意识形态工作。认真落实党委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坚持正确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敢抓敢管、善抓善管、常抓常管。要加强对课堂、讲座、论坛的规范管理,确保传播正能量、弘扬主旋律。大力加强研究生党组织建设,创新研究生党建工作方法,使高校成为意识形态工作的坚强阵地。
第二,强化法制保障,进一步完善我国学位制度。
学位条例颁布于1980年,是新中国教育和科研领域的第一部法律,开启了依法治校、依法治教的历史进程。30多年来,在学位条例的法制保障下,我国学位制度从无到有、不断发展,基本建成了中国特色学位制度。新的历史条件下,修订学位条例不仅是教育法治化水平不断提高的必然要求,也是推动教育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一要着眼全面依法治国大局,处理好学位条例与相关法律法规的关系。学位条例诞生于改革开放初期,所处的法治环境与今天有很大差异。一方面,伴随着行政法立法工作的深入推进,学位条例的修订要与行政法的法律框架相适应,特别是与行政许可法的有关要求相一致。另一方面,我国教育法律体系加快完善,已建立起以教育法为龙头,以高等教育法、义务教育法、职业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为支柱的体系。学位条例的修订要注重与“上下左右”法律法规相衔接,特别要把这几年教育领域修法的新精神体现出来。
二要立足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大局,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改革发展不断取得新跨越,很多行之有效的实践做法亟待制度化、上升为法律。要在保持学位条例历史传承性的基础上,将改革成果体现在法律修订当中,比如落实高校办学自主权等方面的改革举措应予明确。同时,要以法律修订引领改革,将改革共识体现在法律修订中,让学位制度的改革完善在法律框架下实施、在法治轨道中运行。
三要适应研究生教育发展现状,处理好质量标准和特色发展的关系。我国研究生教育发展在区域、校际间还很不平衡。法律规定是刚性要求,要“托底不限高”,重在把好质量关,明确基本条件,严格程序管理,同时给不同水平、不同类别的高校留有探索空间。要加强配套制度建设,出台政策措施,将法律中的原则性规定细化、实化、具体化,提高可操作性。
第三,服务国家需求,不断完善学位授权审核机制。
学位授权审核是我国学位制度的重要内容,是保证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第一关”。
一要坚持需求导向。研究生培养是否满足国家发展需要,首先要看学科布局是否适应需要。要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端人才的需求,以优化学科结构为重点,实行按需授权,重点新增国家急需领域的学位授权,控制社会需求不大、研究生就业困难的学位授权,引导高校合理定位、特色发展。
二要强化质量主导。加强质量保障体系建设,强化培养单位质量意识,抓好质量监控。严格按照新增学位授予单位、一级学科和专业学位类别,制订起点更高、标准更严、针对性更强的基本条件,提高研究生教育准入门槛,确保研究生教育质量。
三要推进简政放权。关键要从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出发,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扩大省级统筹,明确省级学位委员会对本区域学位授权的职责和权限,提升研究生教育对区域发展的支撑能力。要对部分高水平大学放权,探索自主开展新增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审核、设置新兴交叉学科,进一步激发高校办学活力。
四要加强授权监管。一方面,要把放权和监管有机统一起来,避免一放就乱。强化学位授权审核与研究生教育质量评价、资源配置、研究生培养和评估的有效衔接,加强过程管理,加大信息公开和违规行为处罚力度,主动接受社会监督。另一方面,要优化监管流程,创新监管手段,让监管为学校发展“加油不增负”,促使学校安心办学、师生潜心研究。
第四,深化综合改革,推动研究生教育内涵发展、质量提升。
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我们必须以更大的决心、信心、耐心,推动改革创新,清除“痛点”,打通“堵点”,营造有利于质量提升的制度环境。
一要深入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近年来,专业学位教育快速发展,同时也存在不少短板,如研究生实践创新能力不强、与职业资格衔接不紧密、质量评价和评估针对性不够、国际化水平还不高等。要大力提高专业学位研究生的实践能力,分类改革选拔机制、课程体系、教学方式、实践教学,鼓励跨学科、跨机构、跨部门协同培养。要加大行业企业及相关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力度,构建应用型人才产学研合作培养新机制。同时,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改革学术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促进课程学习和科研训练的有机结合,鼓励科教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
二要着力提高博士培养质量。要开展好改革试点,在招生申请考核机制、资助机制、中期分流退出机制、学位论文评议和答辩机制、校所联合培养机制、中外联合培养机制、博士课程体系等方面重点探索、重点突破,走出一条有中国特色的博士研究生教育之路。
三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统筹推进出国留学和来华留学,重点加强顶尖创新人才、国际组织人才、非通用语种人才、国别和区域研究人才培养,实施高水平的公派出国研修项目,同时打造“留学中国”品牌。拓展和深化中外人文交流,下大力气建设高水平、示范性中外办学机构和项目,推动学历学位互认,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互联互通,推动形成区域全覆盖、层次多样化的人文交流格局。
第五,统筹推进“双一流”建设,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
按照“双一流”建设总体方案,教育部会同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制定了实施办法。各部门各地各高校要坚持育人为本,真正把学生的成长成才放在第一位,把一流学科优势转化为教育教学优势,推动“双一流”建设平稳起步。
一要以学科为基础。推进“双一流”建设重点要放在一流学科上。坚持扶优扶新、扶需扶特,有所为有所不为,做好学科长期规划,在全球范围内寻找“坐标系”,凝练学科方向,在具有可比性领域和显示度的指标上,加快进入世界一流行列或前列,避免追求大而全,避免盲目攀比所谓的数量指标,避免平均用力、分散建设。要统筹学科建设和学校整体建设,努力营造良好学科生态,形成多点迸发、融合创新的学科机制,避免学科建设单兵突进,用一流的整体环境加快一流学科成长。
二要以改革为动力。完善绩效评价机制,充分利用第三方评价、依托专家综合认定建设高校,实行开放竞争,对中央部门所属高校和地方院校依照标准同等对待,引导各级各类高校实现差别化发展。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破除身份固化,根据水平和质量,及时调整建设范围和支持力度,建立有进有出的动态机制。要调动高校综合改革的积极性,完善治理结构,健全制度体系,在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真正把政府下放的自主权接住、用好。
三要坚持示范引领。“双一流”建设是提升高等教育整体实力的有力抓手。要增强高水平大学的精品意识和竞争意识,激发各类高校的活力潜力,让各级各类院校都有参与感和获得感。各地应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推动形成有特色、高水平大学和学科的战略布局,推动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协调发展。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教育领域夯基垒台、立柱架梁的改革任务基本完成,正站在改革发展的更高起点上。学位与研究生教育战线要强化“四个意识”,坚定不移维护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权威,切实推动学位和研究生教育取得新的发展。要狠抓工作落实,认真对照党中央、国务院的任务要求,对党的十八大以来教育工作进行总结盘点,列出台账,一项一项抓落实,确保十九大之前交上一份合格答卷。要深化调查研究,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掌握实践中的新问题新情况,抓准症结、开准药方、精准发力,确保每项政策都符合实际情况。要强化督促检查,建立督查常态化机制,重点解决好躲避责任不想落实、推诿拖沓不急落实、打折变通不全落实、体制不顺不利落实的问题,做到工作推进到哪里、督查就跟进到哪里。要加强舆论引导,大力宣传教育事业改革发展的新进展新成就新经验,加强政策解读,传递正能量,营造有利于改革发展的舆论氛围。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责任重大、使命光荣。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开拓创新,锐意进取,书写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事业的新篇章,以优异的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