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学校举行祭拜时钧园和召开纪念时钧院士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之后,12月13日下午,时钧奖学金颁奖仪式暨纪念时钧院士诞辰100周年学术报告会在丁家桥校区科技创新大楼5楼报告厅隆重举行。中国工程院院士徐南平、新利18彩票 副校长乔旭、副校长蒋军成、研究生工作部部长巩建鸣、校部机关党委书记李红出席了会议,化学化工学院、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领导和师生代表参加了会议。
会议由副校长乔旭主持。他首先简要介绍了时钧院士的伟绩,时钧院士是我国水泥专业、化学工程专业的创导者和开拓者,对吸收、干燥技术、膜分离技术和化工热力学等方面的研究有重要贡献。时先生也是我国化工教育一代宗师,一生诲人不倦,桃李满园。乔旭副校长还动情地谈到,在上午的纪念活动中,很多白发苍苍、年逾古稀的老人回忆起时先生的往事都很动容,有的甚至热泪盈眶。时钧先生的治学精神和学术成就将永远嘉惠学林,激励后学。为弘扬时先生的宝贵精神财富,学校设立了时钧奖学金。
随后,副校长蒋军成宣读了2012年时钧奖学金表彰决定,对22名获时钧奖学金一、二等奖的研究生同学进行了表彰。与会领导为获奖学生颁发了荣誉证书。化学化工学院博士生赵萍萍同学代表获奖学生发言,她表示,在时钧院士百年诞辰之际获得时钧奖学金,意义尤为不同。研究生作为科技创新的主力军,一定秉承先生严谨治学的理念,倍加珍惜这位殊荣,奋发图强,勇攀高峰,争取更大的进步。
时钧奖学金颁奖仪式结束后,徐南平院士学术报告正式开始。乔旭副校长简要介绍了徐南平院士的学术生涯和主要成就。徐院士自留校以来,一直从事膜材料领域的研究工作,是我国陶瓷膜新产业的开拓者,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和探索,开发出三代陶瓷膜生产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也将我国陶瓷膜领域的研究水平和产业化水平带上了国际前沿。近几年,徐院士一方面拓展膜领域的研究范围,另一方面也参与了政府的科技创新管理工作。结合自身科研和管理实践,徐南平院士一直在探索并积极实践,如何通过研究陶瓷膜这样一个非常专业的领域,支持学科发展,培养高层次人才,并实现服务社会和提高产业竞争力。
在全场热烈的掌声中,徐南平院士开始了题为《特种分离膜的发展 --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的互动》的报告。首先,徐南平院士深情回忆了与时先生二十年的师生情谊,缅怀了时先生作为科学家和教育家的伟大成就,阐释了时先生对他科学研究的深远影响。
徐南平院士的报告分为三个部分:“挖井就要挖到水——创新贵在坚持”、“ 坐井可观天——科研支撑学科发展”、“三元须归——产业竞争力的价值取向”。在报告中,徐南平院士回顾了自己20年坚持做陶瓷膜的科研经历,经历了三代生产线的实践,从最初的摸索到形成大规模生产能力,占国内市场的50% 以上,具有了国际竞争力。这些成果的取得,得益于20年坚持不懈地专注于同一领域。徐南平院士还提醒研究生,在从事科研工作的时候,工作须专注,思想要放飞。
在谈到科研支撑学科发展时,徐院士指出,我们通过这些年的研究,第一,组织了膜领域的973项目,提升了膜领域的整个基础水平;第二,主持编写了十二五国家膜领域科技发展规划,组织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第三,组建了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第四,组建了特种分离膜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初步建成膜科技产业园。总之,通过这些过程的努力,我们一定程度上支撑了新利18彩票 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的发展,提升了膜行业的创新能力,对膜领域的整体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随后,徐院士谈到了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社会服务要进一步互动,三元归一。联系斯坦福的发展实践,徐院士指出,大学既要培养人才,又要做科学研究,还要服务社会,其核心价值取向应该在支撑产业发展,培养的人才成为产业骨干,研究成果能引领产业的技术进步。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工程学科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根据这样一个价值取向,进一步促进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互动,也就是“三元归一”。
最后,徐院士在报告中总结到“长期聚焦我们自己、团队和学生的精力在一个领域中,坚持做下去。挖井到出水,创新贵在坚持。”“工作须专注,思想要放飞。坐井可观天,小领域也能支撑大学科。”“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是工程学科发展教育的价值取向和评判标准,进一步促进我们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和社会服务的互动。”
报告结束后,与会教师和学生踊跃提问,徐院士就“国家和江苏省科技规划的主要发展趋势及其对大学的影响”“如何看待坚持与失败的辩证关系”“技术推广与知识产权保护的关系”等问题与师生进行了探讨。徐院士妙语连珠又饱含哲理的解答,将现场气氛推向了又一个高潮。
乔旭副校长最后总结说,徐院士的报告高屋建瓴,深入浅出,朴素平实的语言蕴含着深刻道理,展现了学术大师的睿智见解和高瞻远瞩的眼界。徐院士提出的这些理念,寓意深刻,饱含了徐老师作为科学家和管理者的深刻思考。徐院士和他带领的团队数十年的奋斗及其取得的成就,为新利18彩票 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在场的老师和同学也纷纷表示受益匪浅,报告不仅解答了我们从事学术研究的很多困惑,同时,也为以后如何开展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