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余辉由于具有长寿命、高效率等优越的发光特征从而在光电领域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因此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近年来,人们通过主客体掺杂、构建晶体或有机离子盐、在分子中引入重原子(卤素,重氢等)或芳香羰基等策略实现了有机长余辉发光,并实现了对其发光颜色、寿命、效率的调控。研究发现,分子堆积形态是影响有机长余辉发光性质的关键。目前,人们主要通过不同溶剂体系中多重晶型的构建来研究长余辉的性质,然而,分子结构、生长环境等因素使得多重晶型的构建具有诸多不确定因素。因此,如何通过可控的方法调节分子堆积形态,研究材料分子设计、分子堆积和长余辉发光性质之间的联系是现在面临的挑战之一。
近日,新利18彩票IAM团队黄维院士、安众福教授和史慧芳副教授课题组通过将手性基团引入纯有机小分子中,通过化合物手性的不同来调节长余辉材料的磷光寿命,实现了其从229 ms到419.8 ms接近两倍的增长。从晶体数据分析,单一手性的引入使得晶体中分子形成螺旋排列;与外消旋化合物相比,单一手性化合物的分子在晶体中受到更多的分子间作用力,将发色团牢牢固定,有效的抑制了其三线态激子的非辐射跃迁,从而实现了更长的磷光寿命。相关工作以题为“Insight into chirality on molecular stacking for tunable ultralong organic phosphorescence”发表在国际学术期刊J. Mater. Chem. C上。该工作的第一作者为16级硕士研究生马超群同学与马会利副教授。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与江苏省双创团队、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等支持。
文:史慧芳;审核:王建浦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18/tc/c8tc03297a#!divAbstrac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