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院士黄维
5月30日是第四个“全国科技工作者日”。为弘扬“爱国、创新、求实、奉献、协同、育人”新时代科学家精神,“全国科技工作者日”到来前夕,我们专访了高校科研工作者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北工业大学常务副校长黄维,请他谈谈高校科技创新、科研人才培养的看法。
作为中国有机电子学与柔性电子学的奠基者,黄维院士一直奋战于科研一线。黄维院士表示,他在21世纪之初选择回国创业,回国后,先后在复旦大学、南京邮电大学和新利18彩票 建立相关研究基地,并建设了柔性电子这一新兴学科。2017年4月建立的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柔性电子前沿科学中心)更是成为吸引海外人才的学科高地,已成功启动建设多个省部级以上研发基地,汇聚了海内外高层次人才120余位,包括国字号人才13人,省部级人才9人,形成了新时代西部地区招才引智的热点,成为令全球同行瞩目的柔性电子领域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重镇。
深入开展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
柔性电子是一类高度交叉融合的颠覆性科技形式,在表观机械柔性方面超越了经典电子系统,极大地扩展了电子器件的适用范围,为新一代信息科技革命提供全新的机遇。它紧密结合国家相关产业的重大需求和行业科技进步,从根本上改变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从材料和器件的动态柔性行为出发,以柔性光电材料、器件物理、工艺和集成中的关键科学技术为研究对象,面向新一代信息、显示、医疗、空间、能源、环境和国防等应用领域;以柔性材料为基础,柔性电子器件为平台,光电技术为核心,是对传统产业的重大变革,将深入交叉融合人工智能、材料科学、物联网、空间科学、健康科学、能源科学及数据科学,进而引领信息科技的颠覆式创新,以及信息、健康、军事、空间等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近年来,柔性电子研究团队在多个方向连续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相关成果相继发表于国际顶级期刊,例如被列入“化学与材料学领域十大热点前沿”的有机超长余辉材料研究、入选“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的“高效钙钛矿发光器件研究”等。团队取得的相关科技创新成果都在社会领域中有非常广泛的应用,在未来会对很多领域的发展有支撑引领作用。
在未来,深入开展柔性电子领域的研究是驱动我国创新发展的新引擎,将引领我国信息科技的颠覆式创新和电子信息产业的跨越式发展,是我国在电子信息领域的弯道超车、换道超车与开道超车的重要战略机遇。
坚持原始创新就是要坚守初心、潜心钻研
2020年4月,西北工业大学获得柔性电子学交叉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新生的柔性电子学正式成为国家一级学科。谈及原始创新以及科技创新人才培养,黄维表示,坚持原始创新,就是要坚守初心、潜心钻研。一旦认准方向,就坚定不移地攻坚克难、勇攀高峰。“多年来,我们始终不追捧热点,增强创新自信,克服浮躁心理和急功近利心态,激励人才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和大胆开拓创新的魄力从事科学研究工作,这是团队多年来保持长远发展的核心与动力。”
黄维说,具体而言,一要“开道超车”,超前谋划,独辟蹊径,开辟一个新领域,形成新的发展方向;二要牵住“牛鼻子”,对偶然现象多加思考,攻克薄弱环节;三要“非对称”赶超,在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尽早取得突破。同时,应该加速具有中国标签成果的创新研究与成果转化,使“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提高我国相关学科原始创新和自主创新能力。发展靠创新来驱动,而创新要靠人才来实现。
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致力于在大西北打造一流国际学术人才平台。一是提携后学培育人才。我们实施传帮带计划,打造“大师领军+团队作战”的模式,形成领军人才提携后学、甘当人梯的良好环境,加速青年人才培养,帮助新引进人才与环境充分磨合;搭建创新平台培育人才,搭建多个省部级科研平台和实验平台,创新性地设立自选课题,大力支持新人与新方向,努力营造勇于创新、宽容失败的宽松氛围。
二是柔性政策服务人才。我们营造一种“缓冲带”的文化环境,管理部门在科研设备管理、办事流程、日常生活等方面为高层次人才提供“一人一策”服务,既考虑人才长时间海外工作养成的习惯,又在国内和学校政策解释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让引进的人才从缓冲到适应有一个过渡过程,帮助他们更好更快地适应国内环境与在西部的工作与生活。
三是理想信念凝聚人心。我们以“西迁精神”为指引,不断强化时代责任,厚植家国之情,让人才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为祖国科技创新、国防建设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此外,我们秉持着科技报国的独特核心文化,营造大胆探索、宽容失败的文化环境,为建设科技强国、人才强国贡献力量。
以“西迁精神”为指引 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
“不忘初心、心怀祖国,就要把自己的命运与祖国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黄维说,他在北大和新加坡分别度过了两个14年,在科学事业“顺风顺水”之时,他放弃在新加坡已风生水起的学术发展,毅然选择带领团队归国发展,将自己所积累的科研成果、管理经验奉献给祖国的科学事业,在更大的舞台上为国家科教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回国,意味着放弃国外优厚的待遇和成熟的科研平台,白手起家,从头做起。但黄维认为,只有把个人理想、追求与国家发展、民族富强紧密结合在一起,人生才更有价值。选择回国,既是因为中国知识分子怀有的家国情怀和爱国主义传统,也是受“中国梦”的驱使。“我的“中国梦”,就是科教强国梦,就是要在中国建设一个能够代表我国最高水平、能在高新技术前沿领域参与国际竞争的高水平研究机构,‘打造中国的先进材料研究创新创造旗舰’。”
不忘初心、心怀祖国,就要以“西迁精神”为指引,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业,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2018年4月,我交流到西部地区工作,赴地处陕西西安的西北工业大学任职,自此扎根西部,为祖国科技创新、为国防建设和西部发展贡献力量,正是‘西迁精神’指引着我,始终与党和国家、与民族和人民同呼吸、共命运。”黄维说。
在西安工作的这段时间里,他带领柔性电子团队,积极推介并宣传西安人才引进政策,引进世界高端人才,建立世界一流的柔性电子、先进材料、健康科技研发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积极推进产学研一体化发展,努力为西安创新驱动发展,为助力陕西追赶超越作出新的更大贡献,尽好知识分子该有的职责与操守,践行一个共产党人该有的觉悟与担当。不忘初心、心怀祖国,就要勇立潮头、引领创新,担当起时代赋予的责任。
“一生一世一团队,惟新惟实惟奋蹄”。黄维感慨地说,当今中国正处在一个最好的时代,国家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最好的奋斗平台。对于归国留学人员和科技工作者而言,我们生逢其时,不仅见证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亲历了一个民族的伟大复兴,更重要的是能够在风云激荡中担当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把自豪转化为时代责任,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矢志不移自主创新,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大功夫,在颠覆性技术领域迎难而上、奋勇创新,为早日实现中国梦而不懈努力。
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乘风破浪、攻坚克难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们要深感责任重大、使命重大,立志为建成创新型国家、建成世界科技强国作出新的贡献。黄维寄语年轻的科技工作者:
要热爱伟大祖国,以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扎实的学术造诣和宽广的科学视角,为实现“中国梦”和人民福祉不懈努力;要牢记时代责任,要把握大势、抢占先机,瞄准世界科技前沿,肩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勇做新时代科技创新的排头兵;要甘于拼搏奉献,要打好基础、储备长远,以甘坐冷板凳的定力艰苦奋斗,在关键领域、卡脖子的地方下苦功夫;要勇于建功立业,关键核心技术要不来、买不来、讨不来,要敢于走前人没走过的路,乘风破浪、攻坚克难,推动科技跨越发展,勇攀科技高峰。(西安报业全媒体记者任娜 姜泓)
新闻链接:
https://m.toutiaocdn.com/i6832587108482286087/?app=news_article×tamp=1590836243&use_new_style=1&req_id=2020053018572301014502602200F19198&group_id=6832587108482286087&tt_from=weixin&utm_source=weixin&utm_medium=toutiao_ios&utm_campaign=client_share&wxshare_count=2&from=groupmessage
审核:王建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