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着红军的路 千里跃进将军故乡
―――江苏省药物研究所党委组织党员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纪实
在建党90周年大庆前夕,公司党委组织全体在职党员走进中国红军第一县、著名将军县――安徽金寨县,开始了三天的红色之旅。
金寨县是革命圣地,隶属于安徽省六安市,位于皖西边陲、大别山北麓,地处三省七县二区结合部,是中国革命史上鄂豫皖苏区重要的红色根据地之一,被誉为“红军的故乡、将军的摇篮”。大别山老区人民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和幸福生活,付出了的巨大的流血与牺牲,做出了卓越的、不可磨灭的贡献。
一
到达金寨的当天,我们27名党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冒着大雨来到烈士陵园拜谒。革命烈士纪念塔,位于陵园中央。塔高24米,气势磅礴、雄伟壮观。塔身正面镌刻着刘伯承元帅亲笔题写的“燎原星火”四个镀金大字。塔基正面镶有汉白玉浮雕,旁青松翠柏,四季常青,庄严肃穆。我们在烈士纪念塔前凭吊先烈,大雨滂沱仿佛先辈为我们洗礼;走进烈士纪念馆瞻仰前辈的伟绩,那一段又一段英雄史诗宛如一幅幅红色画卷,向世人讲述在那战争年代一个又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深深的教育着我们。
金寨红军是中国工农红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块土地上一共诞生了11支主力红军,成为全国主力红军诞生最多的县,金寨也因此被称为“中国红军第一县”。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有四支队伍——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最先到达陕北的队伍是红二十五军,长征结束时人数最多的队伍是红四方面军。而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诞生在金寨。土地革命战争时期这里是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中心。
1934年11月,红二十五军长征后,国民党军一方面以18个团尾追西去的红二十五军,同时以56个团继续对鄂豫皖苏区进行“清剿”。而鄂豫皖革命根据地只有在金寨地区活动的红八十二师一支主力红军队伍。面对严峻的形势,1934年12月20日,皖西北道委将皖西北分散的红军指战员集中整编,组成一支新的红军——红二一八团。即红二十八军的前身。随后发展红军1000余人,是红军长征后,在南方存在的唯一一支成军建制的红军队伍。他们克服难以想象的困难,在大别山浴血转战,坚持了艰苦卓绝的三年游击战争,留下了很多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英雄事迹。
据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统计,为革命牺牲的金寨籍烈士被确认的就有10618名,革命博物馆里有一面大理石墙碑镌刻着他们的英名,世世代代,永垂青史。
二
来到金寨县革命博物馆,我们首先感受到的是震撼而悲壮的气氛:59位将军,10万红军战士,转战南北的战争,青山绿水红杜鹃,我们仿佛置身久远的战争岁月……
如果我们把当年的金寨作为星星之火燎原之地的话,如今已成为名副其实的红色纪念地。“五四”运动之后,金寨就开始有新文化、新思想的传播。 1920年,就建立了马克思主义学习小组,王明、蒋光慈等在此传播共产主义思想。 1924年,我们的党在这里建立了党组织,开始革命活动。1925年,在党的领导下农民运动兴起。1929年,先后爆发了着名的立夏节起义和六霍起义,成为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八月桂花遍地开》也从此地唱遍全国。1932年底,笫四次反围剿后,国民党从鄂豫皖三省结合部划出土地,设立立煌县。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解放全境,更名为金寨县。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境内组建了11支成建制的红军队伍,是红四方面军的主要发源地。抗日战争时期,是中共安徽省工委和鄂豫皖边区党委领导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解放战争时期,是刘邓大军建立的重要后方基地。革命战争年代,全县先后有10万英雄儿女参军参战,绝大多数血洒疆场、为国捐躯。
新中国成立后,在全国各地工作的金寨籍将军和老红军700多人:五、六十年代被授予少将以上军衔的有59人,其中上将1人、中将8人、少将军50人,是全国着名的“第二大将军县”。全国有1/3的开国将军在金寨参军、战斗或工作过。刘伯承、邓小平、李先念、徐向前曾在境内指挥过革命战争,董必武、叶挺、郭述申、方毅、张劲夫曾在此组织过革命活动。据1982年统计,全县有550多位老红军在全国各地党政军机关担任重要职务,其中担任历届中共中央委员的有12人,省、部、军级领导职务的有200多人。
这些将军和老红军在革命战争年代南征北战,出生入死,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为保卫祖国安全,建设一支现代化的人民军队贡献了毕生精力。这些将军中,有全军唯一被两次授予上将军衔的洪学智将军(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有毛泽东主席亲批“皮旅有功,由少晋中”的皮定均中将,有全军唯一正兵团级干部自己申请不要授予上将军衔,被毛主席称之为我党我军的“好同志,好干部”的徐立清中将,有毛主席当面称之为“游击专家”的林维先中将。
在参观红军革命博物馆时,我们有幸遇见了洪学智将军的长子,聆听了他讲述的洪老将军的故事。洪老将军是金寨出的唯一一位上将,1955年和1988年两次被授予上将军衔,因此被人称之为“六星上将”。洪老将军一生的功绩卓越。他最大的功绩是在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副司令员,主管志愿军的后勤补给,在没有制空权和频繁遭受洪水袭击的情况下,建立起了“打不断、炸不烂、冲不垮”的钢铁运输线,粉碎了美军策划的“绞杀战”,保障了前线作战的物资供应,为夺取战争胜利起了重要作用。洪老将军于2006年11月20日22时10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三
笠日,我们登上天堂寨顶峰,来到了一脚踩两省,两眼望江淮,鸡叫听三省的鄂豫皖交界处。放眼看去,顿感大自然造化之雄奇,一种敬畏,一种对大别山人文壮美景色的敬畏打心底里油然而生。思绪飞扬,心潮起伏,放眼眺望,仿佛红军浴血奋战,战火连天,战旗高高飘扬在群山峰峦的壮丽场景就在面前。
第三天,我们继续沿着红军走过的路,参观了刘邓大军的前方指挥部。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从战略防御到战略进攻的一个伟大转折,金寨是主要战场。毛泽东一招定乾坤,令蒋介石统治中国的局面也从此进入到土崩瓦解阶段。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的12万人马,从鲁西南经过20多天的千里挺进到达大别山。此役成为解放战争转守为攻的起点,刘邓大军像把刺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将战火烧到了国统区,直接威慑国民政府首都南京和长江重镇武汉,牵制了国民党的大量军队。这一战略举措迫使国民党由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从而扭转了全国的战局。在这一伟大转折中,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更起到了战略进攻的先锋作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揭开了解放战争战略进攻的序幕,创造了战争史上的伟大奇迹。但刘邓大军在创建大别山根据地的斗争中也历尽艰辛,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作出了巨大的牺牲,该部12.4万名指战员为人民解放战争建立的卓越功勋将与青山同在,万古永垂。
不禁让人想到了1936年10月起的西路军西征。同样一支军队,历经了两次具有同样性质的战争经历。只是西路军全军覆没,而刘邓大军从12万人变成了6万人。从一支拥有重武器装备的具有很强战斗力的队伍变成了一支只有装备轻武器的曾经弥漫着低迷涣散情绪的部队。从西路军的西征到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我们看到了共产党的纪律,看到了共产党军队的战斗力。这是一支面对不公平待遇仍然毫无怨言的队伍,一支明知道自己去送死依然能不折不扣去执行战斗命令的队伍,一支具有超强的意志力的队伍。
带着敬仰的心情走进红色的金寨,走进大别山,走进天堂寨,我们去的时候已过了鲜花盛开的季节,当地人告诉我们满山的杜鹃花盛开时红艳艳,是无数烈士的血染红。我们不能忘记前辈们为今天的幸福生活所遭受的苦和累,血与火,更不能忘记前辈们为民族解放,人类和平所付出的巨大牺牲!
满目青山,回眸历史,令人感慨……
《再见了,大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