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流生管理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管理> 交流生管理> 正文
“交流生海外高校学习心得”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4-01-03

编者按:我校2013年实施全球化战略以来,本科生国际交流工作得到学校各方面前所未有的支持,不论是项目种类还是交流规模均获得较大的增长。为在全校氛围内浓厚国际化学习氛围,使更多学生了解世界知名高校的教学情况,以便同学们尽早做好相应的学业规划,教务处先后组织“海外知名高校学习经验分享会”等活动,并建立赴境外交流学生的沟通机制和平台,将陆续把赴海外学习同学的所见所闻所想公开供同学们借鉴分享。本期见闻的作者是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2013年8月赴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双城分校学习。

一转眼来这里已经一个学期了,一直都惦记着写心得的事情,但一直都太忙了,腾不出时间。刚来的时候还是吃了不少苦才适应起来。一开始的语言关我过得比想象中要快的多,不到一周就适应了用英文写作业和记笔记。真正让我最惊讶的是这里的学习压力和授课方式。

来这里之后的第一个感觉就是课业压力大,很累。说实话,我这一学期很少能睡超过六个小时,midterm和final的时候睡眠时间就更短了。吃饭的时间也是非常不规律。先说下作业吧。我上学期四门课,有三个课的作业要周五交,所以周四那天熬到五六点都很正常。老师对学生的要求很严,对作弊,包括抄作业是零容忍。每个课作业都是每周一次;好一些的老师有考试或者quiz就不留作业了,有的老师是雷打不动的一周一次。作业题也不是单纯的套公式,基本上都要翻教材找各种假设,上网找资料和数据才能写得出来。一道作业题顺利的话一个小时能完成,不顺的话就要卡上很久。每周就是一个due赶完赶下一个due,到周五终于都交了发现下周的又来了。

考试也和国内的安排有很大的区别,一般一个课会有两到三个midterm和一个final,final通常占30%左右,每个midterm大概20%左右,所以每个课都是从开学忙到期末。考试题也很难,会问的很深,比如学量子物理会在考试的时候让学生解薛定谔方程,一维势阱之类的。再加上内容又多,所以平均分很低,一般六十多分,也有比较难的课平均分只有四十多,这时候考起来会觉得很虐。Midterm最令人难过的就是每个课都有,而且这个课考试其他课的作业照常布置。平时要完成作业就要熬夜了,再加上考试,经常在自习室学到早上六七点回去睡三个小时再跑去上课。而且这个课的midterm刚考完下一个课的就来了。到了final的时候就更疯狂了,虽然到了考试周没有作业了,但考试安排的太集中,所以经常要隔天睡。还有和之前在国内很不同的是,这里没有补考一说,fail了就是fail了,要么换专业上要么重修。但重修也不会专门开班重修;而是和其他学生一样正常选课,最后取两次平均分。

另外一个感觉就是这里对实验课看得很重。实验课很难,淘汰率也高。我这学期的实验课一开始人还是挺多的,估计七十多人吧,结果考final的时候只有四十多人参加,不少人上不下去就drop了。不过实验课的授课形式很好,一般三到四个人一组,每周三小时的实验课加两个50分钟的lecture,而且实验设备都是学生来操作。这学期我上的是characterization lab,重点学XRD和SEM,还学了SPM和FTIR之类的。每周的实验都会要求写lab notebook,这是最难最耗时的作业了,经常要写十多页。而且lab notebook中的analysis要用回答很多问题,这要用到自己的数据。另外这些问题很难,而且所有量化的结果都必须要有完备的误差分析(随机误差加系统误差),有的时候误差分析比结果本身都要更复杂。最后这些analysis多会用到origin或者matlab之类的软件,经常在一步上卡好久。每周熬夜赶的就是它了。Lab notebook的评分也挺严格的,错一点就会扣分,所有的图片都要有标注,实验过程中的各个现象和参数也要写全。比它更难的是lab report。最为一个国际生首先得过写作关,这个我做的还不错。另外就是它的期望值很高,完全要把它当作一个学术报告来看,引用,格式等等规定都很严格。评分也很严,第一次report的平均分是D,全班挂了一堆。不过,这个课是我这学期收获最大的课。我之前好多学过的东西仅仅是学了,但实际做起来却发现是另外一回事儿。比如,我在国内上固体物理的时候学了Bragg’s law,也讲了各种衍射方法。但在上了这门课之后才知道原来XRD除了可以算Bragg’s angle 之外,还能用Sherrer’s equation和Kiessig’s equation算thin film的厚度,可以用Vegard’s law 算组分比,可以用systematic absence分析结构等等。而且在实际实验中,还要考虑micro strain,mosaicity等等对衍射峰的影响。Lab课虽然上下来很累,但学到的东西是最多的。

除了学习方面,还有一些地方也让我感到和国内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这里没有班级。所以换专业很简单,选课也非常自由(不按照毕业标准选课也没人拦着)。而且美国大学的做法是大一大二没有专业,只会有一个象征性的pre-major,但随时都可以换。大一大二就是留给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兴趣,找出自己喜欢的专业的。另外,因为没有班级,这里也没有什么试图培养集体主义精神的活动,也没有班委,纪律的说法。所以在这里上学感觉更加纯粹,除了学术还是学术。不过倒是少了一些国内的集体活动,比如运动会什么的。整个学校都有免费wifi覆盖,速度很快。学校机房里电脑的配置也很好,座位也很多,一般自习都会去那里。学院也免费提供Matlab等软件的license给学生用。

另外,专业设置方面也和国内的很不一样。我之前学的是材料科学与工程,这在工大是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之下的一个专业,而在现在的学校,material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只是college of science and engineering下的一个专业。事实上,几乎工大的每一个学院在这儿都只是一个专业。课程安排和所学内容也是有很大的区别。国内会学很多课,我最多的时候一个学期上八九个课,而这儿一个学期一般也就五个课左右,而且每个课都会非常难。上学期四个课就把我搞得每天只能睡五个小时,这种生活在以前是无法想象的。Moreover,国内的课学的很杂很多,甚至把其他专业的也学了,而且很多内容会重复学(但是学一次忘一次)。这儿学的倒是很精髓,characterization lab到property lab, thermodynamics 到mass transfer,再加上metals and alloys, ceramics, polymer, 和composite materials,再有material performance, material processing 和 electrical & magnetic properties,就构成了整个专业的课程。课不多,但难度很大,再加上作业多考试多,学下来会记得很清楚而不像以前那样考完试就忘掉。比如,我之前在无机化学,概率论和工程测试技术中都学过t分布,但都是学了就忘。在这学期的实验课上,因为要求任何数据都要分析误差,我才真正学会t分布。

总的来说,这里比在国内上学难太多了。和国内严进宽出的做法不同,美国学校的毕业标准很高,而他们认为毕业是学生自己的事情,然后会保持一个相当的淘汰率。我们专业的数据我暂时没有,但和我同一个系的化工专业(这是我们学校的最好的专业)的情况是每年录取200人左右,但只有40多人毕业,其余的基本上都念不下去换专业了。其他的工科专业虽然没有化工那么变态,但是也都有相当高的淘汰率。其实被淘汰倒也不是件丢人的事儿,因为相当一部分人都会上不下去。能四年按时毕业是一件挺有难度的事情。学生在这种压力下学风就会很好,上课的时候大家都会很认真的记笔记,不会像国内一样老师在上面讲学生都在下面玩手机,下课都会去赶作业,也不会一下课学生就全跑回宿舍打游戏看nba睡午觉。不过美国的高中生过得倒是比中国的轻松多了,这体现在美国学生的基础数学之类的很差,算个二位数加减就得掏计算器了,看起来会很笨。不过每一个课学到最后还是美国人学的最好(这真是一个奇妙的现象,哈哈)。

生活上过得还是挺好的。特别吐槽一下这儿的饭较难吃!不过平时一忙起来也顾不上这个了。中秋节冬至的时候还能到中国超市买到月饼或者水饺。这半年应该是我长这么大遇到的最大一次挑战了,我觉得我做的还挺好的。适应了这里的学习和生活,这学期的课程成绩也都不错,还在学校的实验室找到了一个研究。这是一个关于石墨烯 的项目,我的具体工作是控制各种实验条件让最终生成的石墨烯质量最优。虽然这几天也才摸到门道,但还是通过这个实验学到了不少专业以外的知识。现在唯一一点顾虑的是这么长期熬夜下去身体会不会吃不消,不过转念一想,年轻人嘛,就应该对自己狠一点。来这里之前也从没有想到自己可以为了复习考试三天只睡一觉,为了赶作业完全忘了自己一天没有吃东西。真是应了那句话,人都是逼出来的。我相信这些经历会是我一生的财富。



发布:学生交流科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