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开放课程
目前精品课程建设中应当避免哪些误区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1-10-13
一、精品课程的内涵

  所谓“精品课程”是集科学性、先进性、教育性、有效性和示范性于一身的优秀课程。作为精品课程的载体,应具有一流的师资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一流的教学管理等特点。也就是说,精品课程在教学上要比传统教学有着明显的教学效果,不仅仅是教会学生,而是应该将最新的科学技术引入课堂教学,打造具有现代教学思想的课堂教学。

  二、精品课程建设存在的问题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综合系统工程。它涉及到师资、学生、教材、教学思想、教学管理、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等方方面面,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工程。目前,在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如下几点:

  (一)不顾师资队伍的质量,盲目进行精品课程建设。有的课程尚未形成强有力的师资队伍。或人数不足,或缺乏教学经验,但出于浮躁心理,硬凑队伍,进行盲目建设。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只有课程负责人一个人能将某门课程讲出精品的底蕴和水平。显然,如果课程负责人因故不能上课了,而后续队伍又跟不上。则这门课程就必然无法保持精品的水平。

  (二)精品课程建设中存在着重网络和课件,轻教学质量的现象。精品课程要求有网络课程和课件。这本是为了达到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而设定的。但是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却往往厚此薄彼,把网络和课件看成是决定一切的因索。为了在精品课程的评审过程中获胜,参评者不惜成本,请专业人员设计网页,请高手制作课件,而主讲教师自己却不会使用课件和网络。

  (三)精品课程的教学应该在方法上体现创新,但是目前的不少精品课程在教学方法上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使制作了网页和课件,只是书本知识搬家,没有体现教学内容、教学手段、教学方法的变革和创新,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

  (四)重评比,轻建设。一旦立项为精品课程,就不再重视对课程的建设与改革,网站内容不更新,有名无实,未真正发挥出精品课程的辐射带动和资源共享作用。

  三、精品课程建设应采取的措施

  (一)加强教学团队建设,通过自身培养和外部引进,逐渐形成年龄、学历结构合理,具有团队协作精神的教授、副教授、讲师及实验技术人员组成的课程建设梯队,以保证课程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二)重视课程教材建设工作。教材的编写和选用要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符合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要求,防止片面强调教材自成体系而偏离培养目标的倾向;要优先选用质量高、反映学科优势和特色,适合本校学生实际的国家级或省部级优秀教材、十五规划教材、21世纪教材等,要紧密结合学科、专业的调整,加快教材的更新换代,以保持教材的先进性和前沿性。对于一些国际通用性强、可比性强的专业直接引进先进的、能反映本学科发展前沿的原版教材,并逐渐形成包括文字教材、多媒体CAI课件、教学软件等在内的多层次立体化教材体系。

  (三)重视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精品课程应具有一定的教学改革与研究成果,这就要求精品课程的教学团队深人全面地研究课程体系结构,精心设计和安排教学内容,注重理论联系实际,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注重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方法与手段。精品课程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强调师生互动。鼓励教师将启发式、讨论式等教学方法运用到课堂讲授中,根据课程类型恰当运用网络、多媒体等先进的现代化教学手段,增强学生与教师的交流与互动。

  (五)重视和强化实践教学环节。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在这一环节上要突出体现其精品的优势,大力改革实践教学的内容和形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创业能力。

  (六)制定评价指标体系和质量监控体系。从精品课程建设项目的申报和评审,到对课程的检查和评选等各个环节都要严格把关,并成立由教学经验丰富、学术水平高的退休教师组成的教学专家督导组建立教学督导制度、学生评教制度和领导干部听课制度、学生教学信息员制度,从学生的角度对教师授课情况的各个方面提出建议。

  (七)加强精品课程的建设与管理,定期检查,对不合格的精品课程督促整改,严格实行淘汰制。

  (八)学校应拨出专门的经费用于精品课程建设,制定相关政策,对参与精品课程建设的教师在进修、参加有关教学交流、实验室条件建设等方面给予优先支持。
(作者:重庆电子工程职业学院 谢蓉)


发布:教育技术中心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