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18彩票 关于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2-06-04

南工校教[2012]15号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人才培养,高校可持续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其毕业生对经济社会的贡献率和影响力。在高等教育竞争日趋激烈的新时期,我校作为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及“国家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江苏试验区”的首批试点高校,本科教育仍然面临着解决好“培养什么人”以及“怎样培养人”的重大问题。为此,以胡锦涛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等文件精神为指引,根据我校提出的有特色高水平创新创业型大学建设的新要求,坚持内涵发展,深化综合改革,推进协同创新,学校提出进一步深化本科人才培养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

一、更新育人观念,培养创新人才

“高等学校改革和发展归根到底是多出拔尖人才、一流人才、创新人才。”培养创新人才是学校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必然要求。我校本科人才培养的“有特色”应突出表现在复合型的知识结构;“高水平”则应突出表现在解决复杂问题的实践能力。即我校的本科教育应着力培养毕业生服务国家社会的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我校本科教育应突出“三个坚持”,即坚持德育为先,增强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坚持能力为重,着力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坚持全面发展,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我校本科教学应强调“三个注重”,即注重学思结合,倡导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帮助学生学会学习;注重知行统一,坚持教育教学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注重因材施教,关注学生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各职能部门负责制定相关政策措施,统筹推进人才培养工作)

二、优化专业结构,办好品牌特色专业

一流的专业是一流大学最根本的基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批“有特色高水平”的专业。

各专业要根据国家和地区、行业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和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强化内涵,突出特色,办出水平。学校将继续支持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大力推进专业综合改革,重点发展适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专业。

学校将根据招生规模和平均每个专业60名学生确定学校招生专业总数,通过绩效考核和毕业生质量综合指数分析,实行本科招生专业“末位淘汰制”。在对毕业生目标就业市场数量和质量两个维度分析,以及与其他高校同类专业竞争力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招生计划听证会,确定当年度招生专业和招生计划数。对于连续两年专业报考率低、毕业生一次就业率低于60%、学科实力又不强的专业,调减招生计划直至庭招。

(学生处就业办公室负责毕业生就业状况评估,高教研究所负责专业评估,学科办负责学科评估,教务处负责专业建设)

三、明晰培养目标,注重学生能力培养

“树立科学的教育质量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适应社会需要作为衡量教育质量的根本标准。”应该使学生学会知识技能,学会动手动脑,学会做事做人,学会生存生活。着力培养信念执著、品德优良、知识丰富、本领过硬的优秀人才。我校本科毕业生应具有下述8项核心能力:运用数学、科学及专业基础知识的能力;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道德推理能力;终身学习能力

切实将总体培养目标细化落实到每门课程和课内外、校内外每个教学环节,实现知识、能力等目标要素在各个培养环节中的有机融合,并根据课程目标,设计最贴切的考核方式,统筹教学资源、整合师资队伍,确保达成课程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

(教务处、学生处和团委负责制定学校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和实现培养目标的主要战略措施,各学院负责制定本专业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大纲)

四、开发课程模块,创新培养模式

我校人才培养应突出“一专多能”,即要培养具有一项专业技能,并在其他领域有特长的复合型人才,避免同质毕业生的竞争,形成我校人才培养优势。

为此,要结合学校的特色和办学定位,开发出符合校情的数百种课程模块,允许学生采取主修、辅修或联合修读的方式选修课程模块,形成复合型、个性化的人才培养新模式。

鼓励大一学生选修3个课程模块,大二时选修其中的2个模块,大三时可以继续选修这两个模块或者仅选修其中的1个模块,大四时进行毕业实习与设计或者创业体验。学生可选择传统型的科目或者组合,如数学与金融学;也可做出职业化的选择,如制药工程和市场营销。把职业科目和传统科目相结合,为学生的职业发展提供必要的准备。

为实现复合型人才培养新模式,学校将大力支持教师开发新的课程模块,并将课程模块与相关职业认证考试相结合。鼓励以高度跨学科的方式进行设计和讲授课程,如数学教师与专业教师共同合作开发数学类课程,在大一时即利用数学、科学和工程主题之间的协同优势,为学生应用数学和基础科学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进一步阐明学科主题之间的重要联系提供合作机会。

(教务处负责制定模块组合规则及其教学管理制度,各学院负责制定课程模块)

五、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学”。新的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如合作学习(collaborative learning)、经验学习(experiential learning)、服务学习(service learning)、基于问题的学习(problem-based learning)、学习社区(learning communities)等。教学方法改革追求的目标应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促进自学能力的提高、启迪提出问题的创新思维、锤炼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大班上课,小班辅导。教师提出问题,学生小组讨论,培养学生解决开放式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提高推行课课有写作,门门有讨论,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的习惯,鼓励学生对问题作严密的推理与分析。各学院要组织学生每学期上讲台交流读书学习心得,撰写并提交读书报告或学年论文,提高学生有效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逐步加大方案设计、工程设计、工艺设计、软件设计、产品设计等实践课程的比重。通过序列化的设计课程发展学生的设计能力。各专业应该将课程设计、田野调查、学年论文和毕业设计等环节统筹安排,做到设计类课程四年不断线,实现学生学业成果作品化。

提供教师指导下的研究机会,鼓励学生在其本科生涯中及早介入科研,通过参与研究活动强化研究性学习体验,学生可从研究活动中获取学分或报酬。

学校要求学生完成4学分的自学课程(含网络视频课程),每个学生选择一个感兴趣的领域开展独立学习和工作。

建立基于班级的教学小组,实施可持续的师生互动。该小组直接负责专业教学段内的课程教学和人才培养,制度上类似于承包制,形式上类似于中小学的跟班教学。

创立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联合培养机制,政产学研互动,推进校内外协同培育,增强学生的创业精神和职业道德,着力培养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需要的、有创意、能创新、善创业的高素质创新创业人才。

(教务处负责课程建设,资产处负责实验室建设,科技处和学院负责拓展合作企业,大学科技园负责学生创业实践)

六、强化“宽进严出”,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加强学籍管理,完善现有学业警示制度,对跟不上正常学习节奏的学生调整其学业进程,允许学生通过更长时间的努力,适应大学学习节奏,达到大学学习要求。

增设严格的中期筛选制度,在第二学年结束时实行中期筛选,对不适合继续培养的学生实行转学、退学或肄业处理。加强考风考纪,严肃考试纪律,提高诚信意识,创建优良考风。

完善毕业资格审核和学士学位授予制度,坚持学校本科人才培养标准不放松,切实做好学历证书电子注册工作各环节,保障学生切身利益,维护学校社会声誉。

(教务处负责制度建设)

七、加强制度建设,引导教师投身教学

完善教师教学工作考核机制,鼓励广大教师将科研实践、科研成果自觉融入课程建设、教材建设和实验教学,大力表彰奖励在教学工作第一线做出突出贡献的教师。在岗位聘任和职称评审时,校级教学成果特等奖、一等奖分别等同于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和二等奖,并在同级岗位上有不高于10%的岗位数用于向教学业绩突出者倾斜。

鼓励开展专业主 干课程 教授负责制。把教授为本科生上课作为基本制度,将承担本科教学任务作为教授聘用的基本条件,让最优秀教师为本科一年级学生上课。教授每学年至少主讲一门本科生课程,连续两年不为本科生上课的,不再聘 教授职务。

加强教学科研基层组织建设,以系(课程组、课程群、专业方向)、研究中心(所)、实验室、教学基地、实训中心等为单位每学期原则不少于2次教学研讨活动,每次活动要有主题、有记录。学校每年下拨一定的运行经费,用于支持基层组织开展教学研究活动。

各学院要为新进青年教师配备教学经验丰富、工作认真负责、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指导教师,制定教学能力提升计划。切实处理好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手段的关系,将两者有机结合合理有效地运用。

专业课青年教师在完成一个教学过程后,学院应创造条件让教师去实践基地,进行针对性的短期培训(或参与工程项目),以加深生产实践感性认识,提升实践能力。

(教务处负责教学研究活动和教师教学能力考评,人事处负责师资队伍建设和绩效考核)

学校各单位要站在建设创新型国家和创新型江苏的战略高度,切实把加强本科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关系学校全局的重要工作抓紧抓好。各部门要主动服务于人才培养这个中心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措施促进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校院两级领导班子要坚持以人才培养为中心,定期研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各单位主要领导应成为名副其实的第一责任人,加强领导,统筹规划,精心组织,指导实施,把本科人才培养的各项工作落到实处。不断推进观念创新、制度创新和工作创新,促进本科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



发布:admin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