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南国农先生所说,“我国电化教育发展是先有电化教育这个事,后有电化教育这个名,再有电化教育这个学”[1]。在由“事”到“名”,再到“学”的发展过程中,教育技术工作者扮演的角色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的角色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的变迁史与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史密切相关。在如今时代,社会赋予教育技术学更多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新的角色。如何转变角色,应对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成了当今教育技术工作者面临的重要任务。
一 潜学科时期: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
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大体上由潜学科、发展学科、发达学科三个阶段构成。[2]一般认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3个要素:特定的研究对象、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1986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北京师范大学、河北大学、华南师范大学三所大学设立教育技术学硕士学位授予点,明确了教育技术学是教育科学的分支学科。这标志着教育技术学在我国正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建立了相对完整的学科体系。我们把1986年之前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1986年至今的这段时期称为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学科时期。
从专业名称上看,我国教育技术学(电化教育)的发展经历了“电化教育”和“教育技术学”两个阶段。在1993年之前,我国主要使用“电化教育”这个名称,这是一个有中国特色的词汇。1993年之后,我国主要使用“教育技术”这个名称。电化教育在我国首次兴起于20世纪20年代,表现为学成归国的一些进步人士把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带入国内用于推行平民教育;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的高等师范院校本科专业目录正式将电化教育专业更名为教育技术学专业,标志着我国进入了“教育技术学”阶段。与之相对应,有了“电化教育工作者”(简称电教工作者)和“教育技术工作者”两种名称。
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电教工作者主要承担引进国外先进的教育媒体和理念,并推广到教育实践的任务。电教工作者把电化教育由国外引到国内,由民间推向政府,由社会教育领域推向学校教育领域。尤其是在早期,电教工作者为普及科普知识,提高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的效果,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这为教育技术学科的出现与快速成长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电教工作者围绕自己的历史使命,主要工作范畴涉及引进教育媒体、译制教学资料、培养电教人才、撰写电教教材、创办电教刊物、成立电教组织和机构等。
1917年,陶行知从美国学成回国后,就立下“要使全国人都受教育”的宏愿,积极投入到平民教育运动。为推行平民教育,陶行知在长沙、烟台、嘉兴举办了大规模的千字课教学试验。在嘉兴试验时用了幻灯。1922年金陵大学(南京大学的前身)农学院举办农业专修科,设立推广部,从美国农业部买了幻灯片、电影片,配上留声机或口头讲解,由邵仲香等组成放映宣传示范队到各地宣传介绍科学种棉的知识。[3]20世纪50年代,萧树滋先生在电教处工作期间,运用幻灯、电影、播音等电教手段积极开展社会宣传教育,在贯彻婚姻法和抗美援朝运动中,曾多次在天安门广场晚上放映自制的幻灯片,每场都有几千人观看,引起强烈反响,得到极佳的宣传效果。[4]
1920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创办的国光影片公司拍摄了我国最早的教育影片——《盲童教育》、《养真幼儿园》、《女子体育》、《陆军教练》、《养蚕》等。从1930年起,金陵大学理学院经常使用无声教学影片配合有关学科的教学,并与上海柯达公司合作,共翻译了60多部教学影片。[5]翻译制作教学影片之外,电教工作者还制作了大量的教学唱片、幻灯片、投影片、录音带等系列教学资料,有力保障了电教活动的顺利开展。
1936年,无锡市江苏省立教育学院创办电影播音教育专修科,设立了我国最早的电教专业。1945年,苏州国立社会教育学院建立我国最早的电化教育系。[6]除了成立专门的电教专业外,还有些学校尝试在学校开设了电化教育选修课。1948年,燕京大学教育系开设了“视听教育课”。1951年,辅仁大学教育系开设了电教课。1983年,在电教工作者的不懈努力下,恢复了电化教育学专业。
1936年,上海教育界人士办了一个“中国电影教育用品公司”,并出版了我国最早的电教刊物——《电化教育》周刊。1937年,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了我国第一部电教专著——《有声教育电影》(陈友松著)。[7]1941年金陵大学理学院影片部和电影播音专修科创办了《电影与播音》杂志。1942年12月1日,国立社会教育学院电化教育专修科编印了《电教通讯》。社会教育司编印了《电化教育》,为社会教育辅导丛书之一。1948年8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舒新城编著的《电化教育讲话》。[8]进入20世纪7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给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促使中国教育事业呈现新的发展态势。电化教育学获得了新的发展机遇,各种电教著作和学术期刊逐渐增多。潜学科时期电教著作如表1。80年代以后,电教工作者相继创办了《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开放教育研究》等一些学术刊物。
表1 潜学科时期电教著作
|
著作名称 |
作者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1 |
有声教育电影 |
陈友松 |
上海商务印书馆 |
1937 |
2 |
电化教育讲话 |
舒新城 |
中华书局 |
1948 |
3 |
教学技术必须现代化 |
华东师大外国教育研究室译 |
不祥 |
1977 |
4 |
幻灯机和幻灯片 |
不详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1977 |
5 |
世界电化教育概况 |
傅统先译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79 |
6 |
应用计算机辅助教学 |
何克抗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79 |
7 |
教育工艺学简述 |
(日)坂元昂编著,钟启泉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79 |
8 |
世界电化教育概况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出版部编 |
上海教育出版社 |
1979 |
9 |
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 |
(美)普莱西等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79 |
10 |
教学电视 |
(美)理·C·伯克编,周南照译 |
文化教育出版社 |
1980 |
11 |
电化教育知识 |
周仲 |
上海市高教电化教育馆 |
1981 |
12 |
电教幻灯与制片 |
张述峰 |
湖南美术出版社 |
1981 |
13 |
电教资料简介1978-1981 |
中央电化教育馆编 |
中央电化教育馆 |
1982 |
14 |
电化教学的应用和管理 |
张林秋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1983 |
15 |
电化教育 |
萧树滋 |
河北人民出版社 |
1983 |
16 |
电化教学手册 |
赵延伟 |
湖南教育出版社 |
1984 |
17 |
电化教育学 |
南国农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5 |
18 |
怎样编制教学录像 |
宋志平 |
解放军出版社 |
1985 |
19 |
英汉教育技术词典 |
陈士源 |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
1985 |
20 |
电化教育基础 |
梁育腾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5 |
21 |
电化教育导论 |
李运林、李克东 |
高等教育出版社 |
1986 |
22 |
电视录像与编导 |
汪国兴 |
吉林大学出版社 |
1986 |
23 |
外语电化教育概论 |
黄光远 |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
1986 |
24 |
电化教育概论 |
孙天正、刘茂森 |
东北师范大学 |
1986 |
25 |
电化教育百题 |
丁学儒、吴广勋 |
辽宁教育出版社 |
1986 |
26 |
学习的条件 |
(美)R·M·加涅著,傅统先、陆有铨编译 |
人民教育出版社 |
1986 |
1932年,在南京成立了我国最早的群众性电教学术团体——“中国教育电影协会”。1936年,南京教育部成立了我国最早的政府电影机构——电影教育委员会。[9]1978年,教育部成立了电化教育局和中央电化教育馆。1979年,教育部和中央广播事业局领导创办了全国广播电视大学。据1985年统计,电教机构设置已经初具规模,基本情况如下:建立省级电教馆29个,地级电教馆、站438个,县级电教馆、站、科2253个。建立省级电大35所,地级电大分校540所,县级电大工作站1168个,基层教学班30000多个。高等学校(不包括山东省高校)有800所建立了电教中心(室)。[10]
二 发展学科时期: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
在电教工作者的艰苦奋斗和不懈努力下,先进的教育媒体与理念逐步得到我国教育界人士的广泛认可,电教活动在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中所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这促使电化教育日趋完善与成熟,并与1986年成为教育学的二级学科。学科的独立赋予电教工作者新的使命,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成为电教工作者责无旁贷的任务。
改革开放促进了我国高等院校各学科的快速发展,教育技术学科尤为明显。教育技术学科在高等院校中的发展有目共睹,成为高等院校中的一枝奇葩。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一方面得益于知识剧增的社会背景对以“促进学习和提升绩效”为宗旨的教育技术学的客观需要,另一方得益于教育技术工作者发挥了“教育技术精神”(电化教育精神),全力推动教育技术学的发展。教育技术工作者结合新时期的历史特点,引领教育技术特色和创新发展,促进教育技术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快速发展。
发展学科时期,教育技术工作者的具体任务是进一步明确教育技术学的研究对象,建立相对独立的理论体系,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研究方法。围绕这些任务,教育技术工作者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并取得了系列优秀成果,有力保障了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快速发展。
学科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建设了两个国家级重点学科(北京师范大学和华南师范大学),6个省级重点学科(西北师范大学、浙江师范大学、江西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徐州师范大学和山东师范大学);开展了系列课题研究,出版了系列教育技术著作;建立了较完备的人才培养途径——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打造了两个教育技术学权威核心期刊(《电化教育研究》和《中国电化教育》),8种CSSCI源期刊(《电化教育研究》、《中国电化教育》、《开放教育研究》、《中国远程教育》、《现代远距离教育》、《现代教育技术》、《外语电化教学》、《中国教育信息化》)和《中国医学教育技术》、《中国教育技术装备》、《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期刊;成功创办了教育技术国际论坛、中国教育技术协会年会、全国教育技术博士论坛、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等系列学术会议;建设了一批优秀的网络学术交流平台(中国教育技术网、中国教育技术学、教育技术学科网、中国教育技术研究网、教育技术学科资源网等网站)。
专业建设方面。教育技术工作者进一步明确了教育技术学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建设和教育技术人才培养方向。教育技术本科专业规范经过前期调研、三次“教指委”工作会议、两次全国范围教育技术学专业系主任研讨会,基本确定了教育技术学专业的五个培养方向,即教育技术、信息技术教育、教育媒体技术、教育软件与知识工程、远程教育。[11]构建了教育技术专业系统的五个模块:学校平台课程、专业主干课程、专业基础课、方向核心课程、专业任选课和试验课程。[12]此外,还建设了一批优秀的教育技术精品课程。随着一些优秀教材的出版和精品课程的建设,教育内容有了较大改观,专业水平有了提高,规范了教育技术专科生、本科生教育,提高了人才的培养质量。教学队伍建设和专科生、本科生人才培养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随着教育技术学硕士点、博士点和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的设立,培养了较高层次的人才,充实到教学队伍中,提高了教学队伍的质量和水平。这些学校为社会培养了大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满足了社会发展对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的需求。
三 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原因:历史选择与科技进步
一门学科的诞生与社会背景和科学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20世纪是一个知识剧增的时代,是一个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是一个人的全面发展需求急剧膨胀的时代。知识剧增、科技的发展和人的全面需求为教育技术学的成长提供了肥沃的土壤。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承担着促进教育技术学发展,实现教育技术学的社会价值的重要任务。随着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和人类对教育技术学提出了新的需求,这促使教育技术学由一个潜学科逐渐成长为一个发展学科。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使命发生了由“先进教育媒体与理念的引进与推广者”向“中国特色教育技术的探索与建设者”的转变。
达尔文的“适者生存”原理,不仅适合于生物界,而且适合于学科的发展。对于学科来说,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每门学科都有不同的历史使命。唯有符合历史需求的学科,才能得到快速发展。在教育技术学的潜学科时期,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而人们的科学知识很贫乏,专业教师又相对非常少的国家。为了快速普及科学知识,提高人们的科学素养,幻灯、投影、录音、影片等一些教育媒体被应用到教育之中,有效扩大了教育范围,提高了教育效果,解决了教师匮乏的现实问题。这是教育技术潜学科出现的历史原因。随着教育技术工作者的不断努力,教育技术逐渐成熟,具备了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条件。历史又赋予教育技术工作者新的任务,即探索与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技术。
教育技术是一门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学科,是一门联系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的桥梁性学科。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计算机、互联网、通讯技术的发展,对于教育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随着时代的变迁,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计算机、投影仪、视频展示台、电子白板等现代化的教育媒体逐步进入教育领域,成为支撑教育实践的有效工具,有力促进了教育技术学的快速发展。科技进步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角色变迁的重要原因。
除了历史选择和科技进步之外,教育技术工作者自身的发展也是促进角色变迁的原因之一。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人明显有了技术化、信息化的特征。信息的储存、传输、呈现方式发生变化,促使人的大脑发生相应的变化,人的思维方式、阅读方式、写作方式均发生了变化。人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反馈信息的能力明显增强。这种能力提升了教育技术工作者认识教育技术本质,探索和建设教育技术的能力。
四 新时期的历史使命:教育技术价值彰显者
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时代,是一个创意时代,是一个重视效率的时代,是一个价值彰显的时代。这个时期赋予教育技术学更重要的历史使命,即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如何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提高教育技术学的社会贡献率,成为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新时期的特点,教育技术工作者唯有认清历史使命,及时转变角色,才能促进教育技术学的发展再上新台阶。教育技术工作者是教育技术学的主人,是驾驭教育技术学科,促进它为人类发展服务的舵手。为了更好地彰显教育技术学的价值,教育技术工作者应该努力完成以下历史使命。
第一,促进教育技术学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13]当前教育技术学正处于从发展学科向发达学科迈进的关键期,促进教育技术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再上新台阶势在必行。经过70余年的发展,教育技术学实现了从服务于教育教学,支持其他学科发展,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的转变。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创新和变革,引领其他学科发展,教育技术学必须成为发达学科。唯有发达学科,才能为其他学科的发展起到典型示范作用,更好地引领其他学科的发展。
第二,重新构建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教育资源的数字化是教育资源的发展趋势,数字化教育资源是21世纪的重要教育资源。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质量与数量,影响到教育活动的实施。目前,数字化教育资源从数量上看,已经初具规模,但是存在建设质量不高、重复性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匀、共享难度大等系列问题。重新构建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数字化教育资源的数量与质量,是教育技术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第三,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数字化教育资源是数字化学习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这不意味着,有了优质数字化教育资源,就有了良好的数字学习环境。在教育学、心理学、传播学等相关理论指导下,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有利于学习者充分利用数字化教育资源,提高学习效率。构建良好的数字化学习环境,对于促进数字化学习,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有着重要作用。
第四,积极吸收各种新兴教育理论与技术,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离不开相关理论与技术的支持,它是对理论与技术的发展依赖性很强的学科。相关理论和技术的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技术的发展水平。近些年,随着人工智能、计算机科学、知识管理、生态学、复杂性科学等相关领域的发展,给教育技术学带来新的发展契机。教育技术工作者必须抓住机遇,深化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以达到更好地促进人类学习与提高工作绩效的目的。
第五,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教育技术有效支撑教育教学,追求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据计世资讯研究(CCW Research),2003-2007年,我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总投资约1300亿元。如此巨大的投入,我们是否获得了与之相匹配的产出呢?这是一个不得不令我们深思的问题。教育技术工作者有责任运用教育技术,提高现有教育媒体的利用率,促进投入产出效益最大化。
(摘自 北京师范大学 王运武)
发布: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