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亚希
[摘要]目前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已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逐渐深入到教育教学信息化建设。高校数字化校园为高等教育的变革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支撑平台,使得高等教育迅速走向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并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诸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影响。我们应该重视数字化校园在高校教学信息化中发挥的作用,研究其对教育技术领域推动的特点,切实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高校教育技术的发展
功能全面的高校数字化校园为高等教育的变革塑造了一个强大的支撑平台,使高等教育迅速走向数字化、多媒体化、网络化,并对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育模式、教育评价、教育环境和教育管理等方面产生一系列重大的变革和影响,对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向高质量、高素质、创新性、国际化方向发展起到了先锋作用,对教育信息和资源管理上升到现代化的知识管理体系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我们应该重视数字化校园在高校的建设、发展及发挥的作用,尤其是对教育技术领域的影响和推动,才能真正地提高高校的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在教育信息化和全球化的今天,使中国的高等教育位于世界前沿。[1]
一、数字化校园环境推动信息的产生、分类、整合和共享
数字化校园是目前大学在信息化社会中最具有代表性和推动教育变革的产物。数字化校园的诞生使高校从传统的象牙塔式封闭的校园中解放出来,将校园内的信息流动起来,并与社会信息有效连接,使知识的产生更加高效和实用,极大地推动了教育改革。从技术层面看,数字化校园是通过建设校园网络光纤系统,并通过交换机和路由器等设备,将各类服务器与数量众多的计算机连接在一起,应用各类操作软件和系统软件整合学校信息资源,形成一个体系完善、功能健全、组织有序的宽带多媒体局域网络,同时,开放局域网络的出口带宽,使其与国内及国际互联网相联。数字化校园中信息具备如下特点:
(一)数字化信息覆盖面广
从工作职责上可分为行政管理信息、教学信息、科研信息、生活服务信息、对外交流信息。也有学者提出数字化校园为5E架构,即数字化教学(e-Learn-ing)、数字化科研(e-Research)、数字化管理(e-Man-agement)、数字化服务(e-Service)和数字化生活(e-Living)。总之,地数字化和网络化,使得师生员工在管理、教学、科研和生活上更加方便,更加高效,也为信息的交流、共享和管理提供了一个好的平台。[2]
(二)数字化信息产生速度快,信息量巨大
当信息数字化后并在网络上传输和下载,数字化校园中的信息就会呈快速增长的趋势。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数字化校园还处于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阶段,到2000年以后,大多数高校数字化校园进入到各信息系统的建设完善阶段,目前已进入到数据存储、系统整合、网络安全、信息推广、应用和共享的阶段。更重要的是数字化校园的功能已经从信息化管理方面逐步向高校的三大主要职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方面深入推进。这也是数字化校园与教育技术有效结合的时期。当教学信息化产生以后,教学信息数字化将渗透到每一门课程,并产生很多相关的知识链接,信息量将是巨大的,但也为信息的检索、存储、安全及知识产权等方面带来很多新的问题和困难。
(三)数字化信息媒体种类丰富
传统的课堂教学媒体主要是教师的板书、纸质的教材、授课的语言以及一些挂图。除了纸质教材外,其余的信息都很难获取和保存。现在经过数字化以后的教学信息具有综合文字、声音、图片、图像、动画和视频等多种媒体的展示、播放和保存的功能,并可以通过网络传输,便于课堂辅助教学,也有助于学生课后自学及进行师生及生生学习交流互动。学习中教学媒体的多样化有利于教师在教学中进行重点难点的讲解,也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并建构新的知识。[3]
(四)数字化信息更新快,实时性强,共享程度高
数字化信息较传统信息更加灵活,易于生成、修改和传输,并且可进行实时交互和共享。计算机支持的协作学习(Computer 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CSCL)是近年来国际教育技术界一个充满生机的新的研究与实践领域,它是指在计算机的支持下,通过协作的方式,利用人机交互的协同效应和计算机信息传播与处理的优势,进行最大化共同体和个人学习绩效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目前,已初步形成的CSCL应用模式主要有竞争、辩论、合作、问题解决、伙伴及角色扮演等模式。在数字化校园中对这种学习模式的主要支撑平台是网络化的教学学习系统,如网络学习平台、网络课程与网站中的论坛、QQ群等。
(五)数字化信息有利于知识整合
将有用的信息进行提取和激活,形成新的有用的信息,指导人们的工作和学习,就可称为知识的形成。在知识经济时代,大学应该是一个典型的知识型组织,因为大学具备知识型组织的四个核心要素:知识、知识管理、智力资本和智力产品。数字化校园是大学作为知识型组织的一个关键表现形式和载体。数字化校园更进一步的发展就是从知识管理的角度来处理信息技术与校务、教学、科研和社区建设之间的关系,能为大学的教师、学生、管理者和校友提供各种服务、功能及业务,并能使得各使用者之间实现数字化、网络化、实时性的事务处理、信息交流等。高校知识管理平台可分为四个层次:从宏观上讲,第一层次应是全球互联网系统和卫星数字电视通讯系统,与高校的数字化校园相连,形成开放性的数字化校园,扩大了高校成员的知识获取和交流的广泛途径。第二个层次是基于中国教育科研网在内的国内互联网系统,可使国内高校的数字化校园连成一个大的教育平台,另外也可获取公共信息供应商提供的信息,如国家和省市各大数字化图书馆及各公共服务网站等。第三个层次是各高校自建的数字化校园,包括各行政部门建设的网站和应用系统,各公共服务机构建设的应用管理和学习资源大平台,各教学单位建设的网站等。第四个层次是由教师、学生和管理人员建立在个人层面上的个人知识管理系统。它是以实现个人知识管理为目标,辅助个人进行工作学习和促使科研的顺利进行。个人知识管理系统主要包括通讯录、日程安排、文档管理、电子邮件、论坛、聊天室、博客等多种形式,从而实现个体间的知识积累、交流、创新和应用。[4]
二、数字化校园给教育改革带来的冲击
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和应用,给社会带来了很大变化,也给教育领域带来了很大的变化,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趋势。数字化校园给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带来了很多新的发展和机遇,同时也带来了很多新的挑战和压力。[5]
(一)教学管理更加高效、透明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涉及的已不仅仅是技术问题,也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教学管理包括两个方面:教学行政管理和教学学习管理。教学行政管理主要指教务管理,包括学校的办学方针和政策、教学管理制度和规范以及教务管理工作流程。在信息技术支撑下,工作流程的实施系统也就是数字化校园中的教务管理信息系统。较之传统的教务管理工作,网络化的教务管理系统要求办学制度更加明确,数据代码更加标准,工作流程更加规范,系统信息公布更加及时,执行效率更高,操作更规范有序,结果更公正透明。当然也要求信息化系统管理人员和操作人员都应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崇高的道德规范、高度的责任心以及高效的执行力。
较之传统的教学学习管理,网络化的教学学习系统包括各种教学网站、资源平台、搜索引擎等,具有不受时空限制的资源共享、快速便捷的信息获取、丰富多样的交互方式以及跨地域的协作交流。当然,目前在大学校园里,教学学习管理还是以教师为主导,而e-Learing的学习方式,包括在线学习(OnlineLearing)、在线培训(Online Training)、远程学习(Distance Learning)、数字化学习(Digital Learing)、电子化学习(Electrical Learning)以及基于网络的学习(Web-Based Learning)等,都属于现代化教育技术辅助学习的技术手段。
(二)教师信息素养明显提升
在信息社会中,高校教师必须具备较高的信息素养,教师个人的教育技术能力的提升对推动高校整体教育质量的提高和教育现代化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基本信息素养。教师要熟悉和了解本校数字化校园的基本功能及使用方法,并能利用国内外互联网检索和获取所需的信息,也能使用工具软件生成自己的数字文档和多媒体资料与他人交流共享或建立网络课程。(2)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建立新的教育观念,要适应信息化社会对教师的要求,首先要使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信息化,然后再进一步实现教学模式的改变以及教育观念的信息化,切实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作贡献。(3)树立不断学习和终生学习的观点。近30年以来人类产生的知识是有史以来知识的总和,我们正处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呈几何级数迅猛增长,旧的知识很快就会被新的知识淘汰和更新,教师也很难成为自身专业的知识权威,必须要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好信息技术环境中的资源平台,不断学习、积累和丰富自己的知识,才能真正做到学为人师。[6]
(三)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日益提高
互联网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课堂教学以外的、集人类智慧互联最大的、资源最丰富的自学平台,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中,可以进行自主、协作、探究、创新学习。如本学科的数字化教学资源,包括课程辅导网站、网络课程、教学学习交流平台、电子图书馆参考资料等,还可以链接到校外的精品课程网站,其他学校的相关学科学习网站、搜索引擎、教育网站、期刊库等。互联网上的学习信息是海量的,但是如何获取有用的信息并不断整合新的知识、提高学习的有效性,使学生真正成为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对社会进步有用的人才,却是值得重视和研究的新课题。所以,除了利用网络环境进行课程辅导、信息检索、学习交流以外,还应重视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例如虚拟实验室的使用、信息化协作科研的开展等。[7]
三、数字化校园推动教育技术发展中应重视的几个方面
(一)教育技术是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中之重
数字化校园建设中,存在不少误区,如重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轻应用软件建设;重行政管理系统建设,轻教学资源建设;重多媒体教学环境的建设,轻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建设。很多高校数字化校园的基础设施建设都很好,学校网站的门户系统、一卡通系统、各部处的管理系统都建设完备,但就是对学校的主旨———教学和科研这两个基本的核心任务上的信息化水平不高,这也是很多高校数字化校园的薄弱环节,也是数字化校园深化发展要解决的问题。首先是观念问题,不能保守地将数字化校园与教育技术分割为两个不同的领域,其实两者是互相促进、共同发展,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教育技术要实现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最终要实现高等教育质量的提高以及创新人才的培养,必须要依赖于数字化校园的硬件支持和信息资源综合平台支撑作用,两者缺一不可。
(二)教学资源的平台化建设
教学资源建设初期,常常是以教师个人建立网络课程和网站为主,但却使得后来的资源共享和交流,以及服务器统一管理和资源标准化等出现困难。实践证明,在数字化校园建立几个大的教学资源平台对教学资源的统一管理、共享、交互、标准化、安全、数据备份等都大有好处,也有利于教学资源的广泛建设和推广应用。主要的教学资源平台有:
1.网络教学资源中心
网络教学资源中心的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基础。它包括媒体素材库、试题库、案例库、课件库、资源索引库、网络课程库等。教学资源库的功能包括资源采集、资源验证和入库、资源检索、资源浏览和下载等。建设教学资源库是为了整合优秀的教学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根本目的。教学资源库的建设也是为了促进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为创新教学模式提供支持。
2.网络教学学习平台
网络教学学习平台是专门用于加强网络教学、辅助课堂教学并提供互动、交流的网络教学平台,使教师可以有效地管理课程、制作内容、创建和布置作业及加强协作,使学生可以轻松学习、快乐交流、热情参与,帮助学校实现网络教学的现实控管和提升,使教与学更富乐趣和更有效果,不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其功能有:支持个性化学习、课程管理、课程内容制作、教学内容发布、同步交流(虚拟课堂)和异步交流(讨论板)等。[8]
3.网络教学资源制作中心
网络教学资源制作中心为教师提供课程网站的制作和精品课程申报网站的制作,使用方法简单,易于掌握,可以兼容多种媒体格式。制作的作品可以生成HTML格式,作品脱离平台独立运行。
4.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精品课程资源中心可分为国家级的资源中心和各高校自己的资源中心,其目的都是为了展示优质课程资源,推动课程建设上水平上质量。各高校精品资源中心的课程可分为国家级、省级和校级精品课程,对于其他课程皆能起到很好的带动和辐射作用。由于各高校的精品课程资源中心资源有限,同类专业课程参考借鉴的力度还不够大,所以教育部教高厅[2007]32号文件批准设立了面向全国高校广大教师和学生的国家级优质教育资源国家精品课程资源中心。
5.电子图书馆
电子图书馆也称为“数字图书馆”,它利用现代电脑与网络科技,收集、存储、建立、处理和检索数字化多媒体资料,并且应用各种电子资讯管道与沟通界面,无时空限制提供包括文字、声音及影像的电子化资讯服务。电子图书馆是一个数字化信息系统,将分散于不同载体、不同地理位置的信息资源以数字化方式储存,以网络化方式相互链接,提供即时服务,实现资源共享。电子图书馆具有以下功能:信息资源建设、电子信息服务、安全维护、系统运营管理等。
(三)教学模式的改变
教育信息化使传统的“一支粉笔,一张嘴,一本教材”的教学模式受到冲击,高校教师要努力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趋势,使自己从劳动密集型教学方式中解脱出来,结合网络和多媒体技术,逐步改革旧的教学模式,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新的教学模式有以下几类:
1.课堂多媒体辅助教学
借助于多媒体网络技术在课堂教学的使用,教学方法与手段发生了重大的变化,教学设计和教学思想也有相应的改变,从教师为主导地位的传统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教育技术与课程整合模式,即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模式。现在我国高校绝大部分在校学生的理论课都采用这种教学模式。
2.网络环境下的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程有50%~70%的授课学时采用课堂教学,其余学时在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计算机上自学。例如,2003年教育部推动了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试点工作,在180所高校中试点,开展了一种新的课堂教学与网上自学相结合的教学模式。有的高校采取三分之一学时课堂讲授、三分之一学时小组练习、三分之一学时网上自学与课堂教材(读写译)相配合的多媒体网络版的英语教材(视听说)。多媒体网络教学强化了语言环境,可以使用真实的英语环境和人物对话的视频资源,这是传统教学中不能提供的;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很多试点学校有以下的共识:大部分学生拥护大学英语改革,体会到网络学习平台是一种很新颖的、可以进行互动和交流的环境,对听说能力有很大的帮助;教师则认为这种改革把教师从繁重的备课、板书、改作业等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集中精力钻研教材和教学法,并且提高了教学效率,缓解了外语教师编制不足、长期超负荷运转的问题。
3.基于网络教学学习平台的协作式学习
这种模式是大部分或全部课时都在网上学习、网上辅导、网上考试。一般情况下,这种教学模式用于非全日制学生,如网络学院、远程教学等,而较少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校园网上的网络课程只是起到了辅助课堂教学的作用,课堂教学学时不会因此减少。其实,有很多网络课程制作得非常好,已经形成一门完整的立体化自学教材。当然,在有的学校,也有个别网络课程用于校园内的全日制学生,如清华大学的计算机文化基础网络课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范例。该门课程以课程网站为学习平台,信息技术在该教学平台中突破了以往辅助教学的角色,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网络化教学模式,师生近80%的教学活动是在网络教学平台中进行的。
4.现代远程教育
现代远程教育是指利用计算机网络、卫星通讯网、双向视频会议系统、移动通信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的一种师生异地教学的模式。一般是指城市的优质教育资源向边远地区及农村中小学远程传播。在高校的数字化校园中也可以使用远程教学,一般是用在不同地域的各分校区之间的名师讲座、公共选修课、行政视频会议、研究生辅导等。
5.移动学习
随着移动通信技术与计算机技术的融合,出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模式———移动学习。移动学习的主要特点是使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进行信息处理和交互会话,将人们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地点无限扩展。
(四)立体化教材的建设
传统教材包括主教材、教师参考书、学习指导书、试题库等。
立体化教材的表现形式有纸介质教科书、音像制品、电子、网络出版物等。其中电子和网络出版物可以分为电子教案、电子图书、CAI课件、试题库、网络课程和资料库等六类。
立体化教材以传统教材为基础,克服了传统教材形式的单一性,以每门课程为基础通过校园网为教师和学生提供网上交流的环境。立体化教材是学科教师根据教学内容和经验逐步建立的,通过教师信息交流、学术讨论以及学生的自主学习、答疑、作业、讨论和测试等网上教学过程,即可为立体化教材建设提供素材。这样,在编辑、作者、专家、教师、学生之间就建立起一个以网络为纽带、以数据库为基础、以网站为门户的立体化教材建设与实践的体系,用快捷的信息反馈机制和优质的教学服务促进教学改革。
(五)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
在数字化校园中,教学信息资源的共享已成为大家的共识。然而,教师在教学信息资源的创造上投入了大量的心血和智慧,投入的劳动量是巨大的,但与所获取得回报却常常是不平衡的,这样,就会挫伤教师将自己的原创资源放在网上与人共享的积极性。如何使信息产品的生产者依据知识产权制度来确保报酬获取得合法性,激励创造者的生产积极性,生产出更多的信息和知识产品,为信息资源共享创造出更多的源泉,服务于教育教学,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其实,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的最终目的是一致的。但在大学这一非赢利性的事业单位,合理地进行知识产权保护还存在较多的矛盾和问题。
1.正确认识和处理校园内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之间的关系
教师为教学目的产生的信息和知识产品,其本身就具有公共物品属性。但知识产权保护制度规定知识产权具有专有性,即知识产权归权利人所有,他人如要使用该项智力成果,必须得到权利人的许可,并向其支付一定的报酬。知识产权的这种专有性和智力成果的有偿性决定了某些信息资源被权利人所垄断,不能为教育教学自由获取和利用。然而,知识产权保护信息和知识生产者的利益,允许他们向利用者收取报酬来补偿自己的投入,并为之带来一定的经济利益,鼓励他们创造更多的信息和知识,即保护资源共享的源泉。因此,知识产权保护对信息资源共享又是起促进作用的。
2.完善数字化校园中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加强法律宣传,提高师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要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明确区分校园信息资源的属性:教学性的用于公益事业的信息资源,其知识产权保护不能过度;科研性的用于科技创新领域的信息,则要注重知识产权的保护。如图书馆这样的公益性机构,应在立法时赋予它们专门的许可制度(如产权放松或免责),以促进科学研究和教育事业的发展。但在网上浏览信息,并进行暂时性复制是否属于复制的范畴还有待商榷。教师制作课件摘要网上的信息资源要说明出处。学生复制网上的信息资源用于学习是允许的,但如果成为论文或试验成果的参考资料,就一定要规范标明信息来源。要针对当前校园网用户缺乏知识产权意识或意识淡薄的现象,加大知识产权法的宣传,提高他们的法律意识,不至于无意中侵犯知识产权。[9]
[参考文献]
[1]张虹,等译.美国大学信息技术发展十大热点问题[J].电化教育研究,2007,(11):84~89.
[2][3]陈丽春,等.基于数字化校园的教育信息化探讨[J].中国高教研究,2007,(8):92~93.
[4]赵国栋.数字化校园:理想与现实[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7,(1):81~91.
[5]杨成.信息技术促进高校教学改革与创新的实践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73~75.
[6]徐福荫.信息时代的学与教[J].电化教育研究,2007,(12):5~8.
[7]马池珠,等.现代教育技术前沿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8]许霄羽,等.e-Learning环境下高校知识管理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实现[J].情报杂志,2007,(11):125~127.
[9]王娜,等.论信息资源共享与知识产权保护[DB/OL]
http://www.xllw.cn/wap.aspx?nid=3359&p=1&cp=1&cid=77,2010-2-4.
发布:教育技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