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的研究与实践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1-10-13
国家精品课程建设是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如何正确理解精品课程内涵、探索实现精品课程的科学途径,对确保这一质量工程的顺利进行具有重要意义。吉林大学从2001年起实施“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共建设校级精品课程116门,通过几年的探索,制定了完善的精品课程建设制度,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建设体系,并在精品课程建设目标及实现途径方面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

一、正确把握精品课程内涵,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目标

  精品课程建设应当体现“五个一流”,即具有一流的教师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一流的教学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的教学管理。不同的学科、专业和学校具有各自的课程体系和特点,所以精品课程应该是多层次、多样化且各具特色的。但精品课程的核心内涵是永恒不变的,即以现代教育思想为先导,以适应相应层次的优秀教材为核心,以高素质教师队伍为前提,以优化的教学内容为基础,以现代教育技术为平台和以科学规范管理体制为保障的课程体系。这是集教育理念、教师队伍、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制度于一身的整体建设,是实现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并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并举、教学活动与科研创新同步的教育目标的基本保障。

二、科学确立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素,全面提升精品课程建设水平

  确立合理的精品课程建设目标,是搞好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保证。吉林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将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分解为五类要素,即基本建设要素、主体建设要素、过程建设要素、教学评价要素和成果特色要素,对精品课程建设提出了具体要求。

(一)基本建设要素

  课程的基本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最基础的构成要素,如教学大纲、教材、教学档案、管理制度和教学参考资料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科学完善的教学大纲,精品化、立体化的教材体系,完整规范的教学档案,科学系统的管理制度和充分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学资源等。

(二)主体建设要素

  课程主体建设要素是保证和实现课程建设目标的主体因素,如课程带头人、教师、学生、教师的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等。要通过精品课程建设,使该门课程具有一二名在同一学科领域具有广泛影响的名师作为课程建设的负责人,培养造就一支职称、年龄结构合理,且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营造有利于青年教师成长的良好环境,建立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教学研究的有效机制,进而通过教师的引导和示范作用,使学生明确学习目标,养成积极和创新学习的态度等。

(三)过程建设要素

  过程建设要素是指课程教学组织过程的基本要素,如教学组织运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手段的运用、教师的配备等。作为精品课程,其教学过程应体现以下几个方面:即教学组织科学严谨, 各教学环节制度化,教学安排合理;教学内容适应培养目标,与时俱进;教学方法与手段服务于教学效果,教学方法多样化和个性化,教学手段先进且恰当应用;以高水平教师为主体,构成体现本课程力量和水平的主讲教师队伍。

(四)教学评价要素

  教学评价要素是保证课程水平和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包括教学效果的总体评价、学生评价、同行评价等。作为精品课程,应当建立教学效果评价制度,对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准确性严格评价;对教师的教学方法进行评价,讲求教学方法的灵活性, 根据不同内容采取灵活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对教师教学技巧的艺术性进行评价,具有强烈的艺术性和感染力。应当注重学生对本课程的评价,达到较高的学生总体满意率。要接受专家和同行教师评价,得到同行和校内外的广泛认可。

(五)特色与标志性成果

  精品课程建设重在过程,但衡量课程的精品性也必须通过一定的特色和标志性成果体现出来。其主要体现的内容包括教师群体的影响和声望、重大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人才的素质和质量,并且在教学改革方面应具有鲜明特色,在课程建设中具有长久的发展和积淀。作为精品课程,首先应具有一二名国际或国内知名的教授学者,发挥该学科课程的学术带头人作用;建立有利于优秀教师脱颖而出的良性机制,培养一批高素质并具发展潜力的中青年教学和学术骨干;有多人次获国家和省级的集体和个人荣誉。其次,取得重大的教学改革和建设成果, 在国内产生广泛影响。第三,人才素质高,学生在与该课程有关的单项竞赛中获省级以上奖励;毕业生对该课程给予较高评价。第四,特色鲜明,成为某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支撑性课程,得到广泛认可和认同。

三、研究和探索精品课程目标的实现途径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为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预期成果和目标,必须研究和探索科学可行的实现途径。主要包括明确的指导思想、科学的建设规划、目标明确和建设过程的动态监管。

(一)明确精品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

  课程建设目标应与学校定位相适应,与特定的人才培养目标相匹配,与社会需求相吻合。由于不同学校在人才培养目标、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科发展水平以及对精品课程的认识角度的差异,课程建设的指导思想也不尽相同。吉林大学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明确提出:精品课程建设要遵循“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原则,有计划、有目标、分阶段、分层次地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工作;以建设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为先导,以抓好教师队伍建设为前提,以课程内容和教材建设为核心,以现代教育技术为手段,以网络教育资源建设为依托,以提高教学效果和人才培养质量为目的,切实实现“优质教学资源共享,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目标。

(二)科学制定精品课程建设规划

  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涉及教师、学生、教材、教育技术手段、教育思想和教学管理制度等。课程建设规划反映了各校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战略和学科、专业特点。在新形势下,首先要在现代教育思想的指引下,建立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和培养一支素质过硬、技术精湛的教师队伍;并在深入开展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建立知识结构合理、整体优化、反映本校的教学特色的课程内容体系;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积极开发网络教育资源等立体化教材,实现优化教育资源共享;加强实验、实践教学工作,增强能力的培养;广泛开展学术交流和教学交流活动,开阔视野,为建立青年教师培训机制创造条件。

  1.教育思想规划。教育思想是指导教师在课程理论建设和教学实践中的纲领,教学规律的掌握是教师提高教学效果的前提。在精品课程建设中,我校要求精品课程负责人要根据学科专业的特点,认真深入学习现代教育思想,牢牢把握科教兴国、素质教育这一总体指导思想,树立主体教育思想、科学/人文教育思想、创新/实践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思想,力求教育思想的创新,把课程建设与教书育人有机地结合起来,把课程建设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统一起来。

  2.建设目标规划。按照我校精品课程建设的总体目标,最终将集中建设好100门左右反映学校整体教学水平,在师资、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手段等方面具有较高的水平,体现“五个一流”,能起到示范和推动作用的精品课程,并使这些课程在国内同类课程中居领先或先进水平。

(三)围绕“五个一流”,把握精品课程建设的目标要求

  “一流的教师队伍”,就是要建设一支结构合理、人员稳定、教学水平高、教学效果好的教师梯队。要培养学术造诣高、教学经验丰富、成果显著、年龄和知识结构合理的主讲教师梯队,并使这支队伍成为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的主力。

  “一流教学内容”是指在教学内容上,体现现代教育理念和时代要求,深入开展教育理论研究,结合课程的历史沿革和特征,以知识整合为课程体系建设的核心,重在课程的精品内涵建设,始终保持科学性、先进性和系统性,及时反映和吸收本学科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积极整合优秀教学成果和科学研究成果,体现新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科技发展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在课程体系建设方面,要充分体现“加强基础、注重应用、增强素质、培养能力”的教育原则,对理论课程实施以知识点为模块,联系基础、拓展应用的构建模式;实验课程应科学合理地设置自主设计性实验和综合设计性实验;注重实践课程环节的设计,应该包括科学研究活动、科技发明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等创新型实践教学体系。

  “一流的教材”,就是以科技创新为源泉,以新的教材体系为基础,结合教学实际,修订教学大纲,开发建设以纸质教材为基础,以网络课程建设和学科专业网站建设为依托的集纸质教材、电子教材、网络课件、网络课程、实验教程、习题集、试题库、电子教案、系列参考书和辅助教材等构成的一流立体化教材。

  “一流的教学方法和手段”,不仅仅是运用现代教育技术,其核心在于运用学生乐于接受的逻辑形式把教材内容多角度地灌输到学生的脑海中。要用生动、丰富的教材,有价值、有说服力的理论,接触实际的实验课,先进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要用“启发式”或“以问题为基础”的教学思想,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要根据课程特点,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开展教学,积极使用网络技术,实现教学与管理的网络化,在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116门课程将全部开发建设网络课程,依托吉林大学精品课程网站,创建现代的教学和学习环境,实现资源共享。

  建立科学规范的教学管理机制,实现“一流的教学管理”。完善健全的教学管理制度是精品课程建设的基本保障,规章制度的执行是保证精品课程建设的重要手段,而规范完整的教学档案,是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我校通过建立良好的制度环境,保证了精品课程建设在科学制度的框架下,得以有序进行。

(四)加强对精品课程建设的动态监控和管理

  动态监管对保证精品课程建设质量十分重要。我校在精品课程建设中相继出台了《吉林大学课程建设评估方案》、《吉林大学“百门精品课程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及管理办法》、《吉林大学精品课程教师岗位遴选办法》、《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建设验收办法》、《吉林大学精品课程年度和中期检查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重点把握了以下几个环节:严格申请、评审程序,确保评审的公平、公正、公开;定期开展精品课程建设年度和中期检查,提出建设性意见和建议;严把验收关;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并依据办学主体自身发展需求和社会需求、课程发展特征和世界教育趋势、课程改革方向和教育政策等,对课程建设指标体系进行调整,实现监管过程和验收指标的双重动态管理,明确精品课程质量的时代特征,确保课程的创新性、先进性、科学性、系统性、整体性、适用性及示范性。


(作者:吉林大学 侯治富 金祥雷 谷树严等)


发布:教育技术中心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