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实验室邀请,英国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胡培君教授和美国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葛庆峰教授于6月25日至26日来实验室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6月25日,胡培君教授做了题为“What can we learn from DFT calculation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的学术报告。胡教授从催化化学中常见的火山型曲线开始讲起,应用“Two-step model”从理论上解释了火山型曲线形成的本质;并提出“活性窗口”的概念,由Two-step model计算确定活性窗口的阈值。然后,胡教授讲到活性窗口的概念在燃料敏化太阳能电池领域的应用,他们经过理论上的筛选发现Fe2O3应该是一种活性接近Pt的催化剂,后来与实验课题组合作证明Fe2O3确实具有很好的活性。胡教授还讲了一个如何从通过计算理解在单金属催化剂上由酰胺加氢生成胺的反应需要高温(>500 K)和高压(>100 bar)的原因,然后如何在这个理论解释的启示下巧妙地设计出双金属催化剂,使反应条件变得温和(温度 < 400 k,压力 <30 bar)的例子。
6月26日,葛庆峰教授作了题为“Computational Catalysis for Energy-related Applications”的学术报告。葛教授先简要地展示了他们课题组近期的主要工作,然后着重介绍了在二氧化碳转化方面的研究。运用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工作,分析了二氧化碳在多种金属氧化物上的吸附和加氢转化机理,并且将理论研究成果用于指导实验工作,取得了突出的成绩。葛教授还介绍了他们在高强度耐摩擦材料领域的理论研究进展。
两位教授的报告非常精彩,给参加报告会的师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附:胡培君教授的个人简介:
1985年获华东理工大学硕士学位,1993年获英国剑桥大学博士学位。现在为英国The Queen’s University of Belfast教授,华东理工大学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于2009年当选爱尔兰皇家学会院士。主要从事表面科学、催化材料和催化反应机理方面的研究,在非均相催化反应理论研究方面做出了非常重要的贡献。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130多篇,其中Nature 2篇、Phys. Rev. Lett. 4篇、J. Am. Chem. Soc. 15篇和Angew. Chem. Int. Ed. 5篇。
附:葛庆峰教授的个人简介:
1985、1991年分别获得天津大学硕士和博士学位。1991至1994年在丹麦哥本哈根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4至1999年在英国剑桥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1999至2003年在美国弗吉尼亚大学担任Research Scientist,2003年至今为美国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化学和生物化学系教授。天津大学化工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储氢材料、能源材料以及生物界面材料等,取得了一系列突出的研究成果,在Science、J. Am. Chem. Soc.和Phys. Rev. Lett.等国际顶级学术期刊上已发表研究论文10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