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工程与技术博士后流动站成立于1999年,依托于我校化学工程与技术一级学科。该学科是新利18彩票 的主干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于中央大学和金陵大学化工系,是国家最早一批建立的化工学科点,其创始人是我国化工学科的倡导者之一时钧院士。我校的化学工程与技术学科是国家一级重点学科,覆盖化学工程、化学工艺、生物化工、工业催化、应用化学5个国家重点学科,具有一级学科博士点授予权,拥有化学工程、化学工艺、工业催化、生物化工、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工程、生态工业工程、工业生物催化、生物材料等9个博士点和相关硕士点、本科点,形成了培养从本科生到博士后的化工各层次专业技术人才的完整体系。拥有材料化学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生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江苏省化学生物学重点实验室、江苏省膜工程研究中心、南京市吸附分离技术研究中心以及与大型企业合作共建的博士后流动站、实验室、研究中心等。现本专业博士生78人,硕士生400余人,本科生2400余人。
流动站的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梯队层次合理,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973首席科学家2名,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3人,形成了以他们为学术带头人,青年博士生导师、海外归国教授为主要骨干,年轻博士为主体的研究队伍。拥有教育部创新团队、江苏省优秀学科梯队、江苏省青蓝工程学科梯队。近年来,学科共引进20余名海外归国学者,包括1名在Nature上以第一作者发表2篇研究论文的高层次人才。现有博士生导师20人,副高以上60人,全院教师具有博士以上学历的达70%以上,其中有国家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4人,部、省级劳动模范3人,2人入选江苏省跨世纪学术带头人和国家百千万工程计划,5人成为省优秀骨干教师,3人获得“霍英东”青年教师奖,德国洪堡学者4人。
本学科的科学研究一直强调解决国家关注的重大问题。如资源、能源、环境瓶颈问题等。将传统化学工程与生物、材料学科交叉融合,形成了介观与界面现象、化学生物学技术、新型分离材料与过程、反应过程与耦合技术、生物质资源转化与利用等研究方向,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与优势,尤其在分子模拟、生物催化、无机膜材料等领域取得了在国内、国际上有重要影响的研究成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流动站科研实力迅速增长,目前作为首席科学家主持国家“973”项目2项,“863”项目10余项,承担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九五”、“十五”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国防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重要科研项目40余项,省部级项目近百项,以及企事业单位委托项目,2005年科研到款达6000余万元;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获得发明专利60余项,SCI检索的论文300余篇,在AIChE J.、Chem.
Eng.
Sci.、Ind.
Eng.
Chem. Res.三大化学工程主流期刊发表论文30篇,其中在AIChE J.发表的论文占全国在该刊物发表论文数9.6%。
积极组织国内外各种学术会议交流,并邀请国内外知名学者讲学,先后有以美国工程院院士Keith E. Gubbins教授为代表的80余位国内外学者来本学科进行学术交流活动。2002年10月12日至17日,主持召开了国际流体与界面学术会议。来自世界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一百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会议,加深了国内外相互了解,为进一步开展国际间的科技合作创造了有利条件。2004年10月,成功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化学工程与生物化工年会,清华大学、天津大学、浙江大学等76所高校和中科院过程工程研究所、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海洋局杭州水处理技术开发中心等13家研究院所,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1000余名代表参加会议,共收到论文稿件931篇,在资源/能源/环境与健康的重大社会需求和与生命/材料等学科的交叉上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流动站近年来从国外著名公司购置了环境扫描电镜、比表面及孔容吸附测定仪、X射线衍射仪、原子力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ICP、液质联用仪、气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多肽合成仪、毛细管电泳仪、Zeta电势/激光光散射粒度测定仪、热重-差热分析仪、表面张力仪、冻干机、TOC压汞仪、中高压催化反应装置等大型精密仪器,仪器总值近5000万元,均按国际先进的标准选择,为科学研究的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