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做好每一件事” ——记校第十二届师德十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胡秀兰教授
作者:芳晓
“凡事都要脚踏实地去作,不驰于空想,不骜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工夫。以此态度求学,则真理可明;以此态度作事,则功业可就。”校第十二届师德十佳、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副院长胡秀兰教授信奉着李大钊先生的这句名言,并积极地践行着。她以一腔热忱从事着教书育人和科学研究工作,实施翻转课堂、制作在线课程、修订本科生培养方案、指导大学生创新创业……
“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应该放在教学的首位”
“毋庸讳言的是长期以来,我们的课堂习惯于以知识灌输为主要手段。”谈及对学生的培养,胡秀兰说,“其实,较之知识的传授,独立的思考和创新能力才是一个人走得远、走得高的关键。”
2012年5月,胡秀兰怀着对祖国、对教育事业的一腔赤诚从日本名古屋大学归国,后以江苏特聘教授、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的身份入职我校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讲授《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材料科学前沿专题》及《工程或自然科学导论》等本科生主干课程。“每每看到部分同学陷在‘教师讲,学生听’的被动教学模式中,我心里就特别着急,想改变这种现状。”提及其主讲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翻转课堂时,胡老师表示。“将考试成绩从期末一考定乾坤的考核方式变为平时作业占15%,线上和阶段性线下测试占20%,课件制作讲解、汇报与提问占30%,期末考试占35%。这种授课和考查方式的变革,让当年大三的我们不得不改变惯有的学习陋习。”硕研二年级袁乐凡介绍说,“这从制度上‘迫使’我们及时查漏补缺、巩固提高。”“翻转课堂的最大好处,便是让我们从最初的被动接受变为主动思考,也让我们彻底地抛弃了‘临时抱佛脚’投机式的应试习惯。”材料2018届毕业生邢顺补充道。“所谓‘翻转’,就是要凸显课堂的双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独立学习与思考的潜能,并使之成为一种习得性的思维习惯。”胡秀兰说。
基于江苏省在线课程建设项目,以我校网络教学平台为基础,胡秀兰和相关专业的同事们提前录制了与所授章节教学内容相配套的教学视频,使学生在接受线下课堂知识前,必须先完成在线学习和在线测试环节,“强迫”同学养成自主性学习习惯。“我们在课程串讲过程中,辅以启发式、研讨式的互动对在线内容学习效果进行检测和强化,并根据掌握的数据进一步完善在线课程建设。”虽然增加了太多的工作量,但胡秀兰觉得很值当,“通过几年的运行,同学们进步很大。”“这种翻转课堂形成了在线预习思考、课内深化巩固、课后延伸拓展的完美循环链,我们从中获益良多。”袁乐凡说。
每个教学章节完成后,胡秀兰会将班级成员分成随机小组,分配相关课题,让他们查阅文献进一步理解学习,以达到对学生消化知识、联系思考、归纳拓展三合一的能力培养,从而使学生在内化知识的同时进而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在学陶瓷那一章时,胡老师结合陶瓷热处理知识点,布置了‘无机非金属材料发展趋势’课题,让我们提前了解无机非金属的前世和今生,并让我们结合国际学术研究进展与国内政策分析其发展趋势。”邢顺举例说,“为确保每一个学生都积极参与其中,胡老师随机抽选汇报人,并让我们通过提问、解答、质疑来加深理解。课堂上,她再针对我们所忽视的薄弱环节及某些方面的疏漏进行讲解和指导。”
“她亲手洗净并缝补好实验室的窗帘”
韩昌黎先生有言: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个好老师除了传授学生知识、解疑释惑外,其一言一行都感染着学生、影响着学生,就像投影一样,会在学生心中定格出一幅幅永久的画卷。
“胡老师一整天都在打扫卫生,亲自摘窗帘,并在水池边洗净、晾晒、缝补破损的窗帘。”实验室初建时,胡秀兰的此番举止已成了2018届毕业、现供职于香港锡洲国际投资部的张剑波博士心中不可磨灭的一个场景。“我还记得胡老师从下午2点到晚上8点,一直站着手把手地给我们示范如何使用新器材。”“老话说得好,‘一日为师,终身为父。’6年的学习,我和胡老师结下了深厚的师生情谊。”张剑波表示,“每隔三四个月,我都会回来见一次胡老师,跟她汇报最近做的工作,了解实验室科研近况,加强与师弟师妹的沟通交流。”张剑波2010年本科毕业,两年后返校“充电”,选择胡秀兰为硕士指导老师,硕士毕业后继续攻读博士学位,胡秀兰任他的第二指导老师。
胡秀兰用严谨、负责的工作态度和亲和、友爱的人格特征为内核形成了一个无形的磁场,吸引聚拢着一群爱好学习、爱好研究的学子。“慕名前来找胡老师的本科生很多,胡老师经过考察发现他真心想做实验从事研究的话,都会留下来。进入课题组的本科生,胡老师也是亲力亲为地带,从不会假手硕士和博士。”硕研一年级的杨冰倩补充说,“我大二时想做大创项目,就找到了胡老师,她欣然地应允做我们的指导老师。后来,本科毕业获推免试研究生后,我毫不犹豫地选择胡老师做导师。”“我算是胡老师的忠实粉丝吧!”袁乐凡幽默地说,“大二在胡老师指导下开展大创项目研究,从事科学研究的欲望被激活;大三成为胡老师翻转课堂的‘小白鼠’,学习内驱力被进一步地唤醒。本科毕业后,便一路追随着读了硕士。”袁乐凡介绍,他大二时所带领的小组申报的大创项目“溶液中等离子体法合成PtAu纳米材料”,在胡老师指导下被立为省重点项目。
“刚进课题组时,写科研论文于我而言无异于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正是胡老师框架性地指导,细节上的修改,使我从纯粹的‘小白‘慢慢成长为一名成熟、规范的撰写者,本科期间发表了SCI论文。”我校本科毕业、现于华东理工攻读博士学位并将赴美交流的许秋成说,“我们从心底里依赖胡老师,她不仅是我们的老师,更好似我们的亲人,总能在恰当的时候给予我们正确的指引。”“胡老师会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未来发展给出建设性的建议,但最终决定权在学生手里。她对学生更是一种放手的爱。”作为胡老师门下的大师兄,已经毕业的张剑波对课题组的情况“掌握”得一清二楚,短短几年,实验室走出了30多个本科生,其中4到5人在本科期间发表了SCI论文。
“我们的团队很友爱,就像一家人似的。除了每周四下午研究生工作汇报,师生亲密交流、互通有无外,胡老师还总是找机会跟我们聊人生、聊生活,每年还会组织我们春游与秋游。”杨冰倩表示,“胡老师带来给我们分享的自制果酱很鲜美,有邻家阿姨的味道。”
“协同育人更能提升人才竞争力”
“作为学院分管教学的副院长,说实在的我很有压力,惟恐辜负组织的信任,因为在其位,要谋其政。”谈及学院的人才培养方案之类的事,胡秀兰表示。那份与生俱来的责任心,以及职责担当的使命,敦促胡秀兰思考着、努力着、践行着一种协同育人的理念。她和学院其他领导一起着手学院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努力使传统课堂、实验创新、实习基地、用人单位形成协同育人的合力。“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鉴于此,我们也不断地与兄弟高校进行交流互鉴,从而扬其长、避其短,以便少走弯路,为学生发展铺筑坦途。”
“科学研究不能靠单打独斗,好的团队才能催生好的成果。”在由学院党政领导、任课教师和学生代表参与的实践能力提升研讨会上,他们决定从学生团队协作、学生外语综合应用两个能力提升方面入手。于是,2015年起,由胡秀兰担任教学团队负责人的小班化翻转课堂教学得以实施,同时,新东方综合外语能力系统培训得以开展。“《无机非金属材料工学》翻转课堂开展后效果明显,同学们的自学、信息化检索和团队合作能力以及由口头汇报所训练出的表达能力得到了显著的提高。在大家的努力下,《材料测试方法》《材料工程原理》两门线上课程也即将上架了!”胡秀兰高兴地说。
“眼界决定境界,格局决定结局。科学研究需要具有国际视野,而掌握国际科研的前沿动向,外语是一门不可或缺的载体和工具,所以学院与新东方签订综合外语能力提升协议。”谈及外语能力培养,胡秀兰说,“外语培训也是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我算是外语能力提升工程的受益者,大一通过六级后,便升阶和研究生一起学习了口语课程。” 书院1603谈钰戎说道。
近年来,胡秀兰老师在《Langmuir》《Crystal Growth & Design》和《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eramic Society》等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申请国际PCT专利、中国专利等各类专利10项。2013年度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2017年度再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资助1项。“在从事新型纳米功能材料(氧化物、金属及合金纳米団簇材料及复合材料等)在环境及能源等领域的研究开发的科研道路上,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谈及科研,胡秀兰表示。
“世界上最怕‘认真’二字。“相信”认真做好每一件事”的胡秀兰老师会在教学、科研和管理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