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道酬勤结硕果,春华秋实又一年。2018年是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全面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现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与一流学科创建战略目标和“十三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全院师生凝心聚力、砥砺前行,扎实开展各项工作,学院各项事业发展取得了新成绩。
2018年,学院全面加强党的领导,思想政治工作扎实有效。
①学院把党的领导和建设贯穿办学治院全过程,成功召开全院党员大会,完成新一届学院党委换届选举。学院党委认真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以构建党风廉政建设责任体系为重点,持续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和“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常态化。学院党政领导班子和全院基层党支部深入开展专题学习讨论和主题活动,组织师生认真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两院院士大会、全国教育大会、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院长郭凯教授被授予“江苏省青年五四奖章”。学院以特色党团课为基础,着力打造思政教育的新模式。年度开展党团员培训2808人次、发展学生党员53名,党日活动获省优胜奖1项、校立项2项,以书记项目和党建创新计划立项为抓手,与扬子江药业深入开展校企党建共建,“生工筑梦”网络工作室获批校第二批校级网络工作室培育对象。
2018年,学院坚守立德树人初心,着力培养一流卓越人才。
②学院持续推进新工科建设和产教融合体系建设,深入贯彻落实“OBE”教育理念,对标国际工科人才培养标准推进本科教育教学改革,生物工程专业通过华盛顿协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药工程专业完成新一轮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进校考察工作,两个本科专业双双进入全球工程教育“第一方阵”。学院全年共接待来自华中农业大学、燕山大学、福建师范大学、青岛科技大学、淮阴师范学院、西北大学、江西农业大学、齐鲁大学等8所高校同行的专业建设调研;并与东南大学、新加坡理工大学等学校签署合作协议,由我院生物工程实训基地为其提供毕业实习服务;学院还与新加坡理工大学签署交流生合作协议,每年两校互派学生,互认学分。
③韦萍教授主持的江苏省教改重点项目、李环副教授等主持的11项校教改课题顺利结题,陈集双教授主持的校级重点教材建设项目《生物资源学导论》顺利验收;胡永红、谢宁昌和李霜三位教师获江苏省微课竞赛三等奖;信丰学和章文明两位教师分获校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二、三等奖;胡南和蔡恒两位教师分别作为副主编出版教材《分子生物学》及《发酵工程专业英语》;全院教师在省级及以上期刊发表教改论文13篇,指导校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创业计划12项,学生获得省级及以上奖励14人次。
④学院全面深化研究生教育综合改革,积极推进完善研究生培养质量监控体系。李振江教授和郭凯教授共同主持项目《大学科观视域下生物工程跨界融合新业态方向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获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课题重点课题资助。李振江教授指导硕士生刘佳琦获江苏省优秀硕士学术学位论文,江凌副教授指导硕士生吴茜获江苏省优秀硕士专业学位论文。学院新增江苏省研究生科研与实践创新计划18项。生工学科群新增博士生导师4人,硕士生导师23人。2018年研究生招生工作在数量和生源质量上取得新突破,生工学科群共录取博士研究生34人,硕士研究生203人,其中“双一流”高校生源23人,优质生源占比达到50.5%。学院全年资助研究生参加国际会议9人,短期访学3人。新增校研究生案例教学课程建设项目4项。
2018年,学院持续优化学科布局,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凸显。
⑤学院多次召开一流学科建设专家论证及推进会,制定创建生物工程一流学科推进计划实施方案。生物与生物化学学科(Biology & Biochemistry)首次进入ESI全球前1%行列。学院牵头完成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二期项目的结题验收与三期项目的申报立项工作。基于学科发展需要完成了“轻工技术与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动态调整为“生物工程”一级学科博士点申报工作,生物工程、制药工程、轻工技术与工程等三个专业学位硕士点合并为“生物与医药”专业学位硕士点的申报工作,并完成了生物化工等8个学位授权点合格评估和研究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
2018年,学院坚持人才引育并举,打造一流学科师资队伍。
⑥学院坚持以师德之优秀创学科之优秀,积极落实学校“一院一策”,全年新增各类高层次人才16名。其中,郭凯教授入选江苏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郭凯教授和姜岷教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二层次培养对象,陈可泉研究员、方正副教授和朱晨杰副教授入选江苏省333工程第三层次培养对象;陈可泉研究员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方正副教授入选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陈可泉、纪晓俊、信丰学、朱晨杰、武红丽等5人入选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方正和吴菁岚入选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
2018年,学院深化政产学研协同,切实增强科技创新活力。
⑦学院在先进生物制造领域重大引领型原创成果培育、产业“卡脖子”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研发、智库和学科交叉建设等方面精准发力,顺利完成江苏省工业生物技术重点实验室考核,获评优秀。学院全年科研经费到款5206.42万元,其中到校纵向科研经费1701.28万元,到校横向科研经费1861.24万元,江苏省产业研究院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到款1643.9万元。学院新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9项,其中面上项目6项、青年科学基金3项;新增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3项,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面上项目5项等。全年累计发表SCI论文123篇,申请专利82项,获授权专利59项。学院主办了“2018首届国际合成生物学论坛—天然产物的微生物转化”会议,并与中国农业大学共同主办“中欧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国际会议”,积极筹备即将于2019年1月11-13日在南京召开的第一届先进生物制造国际会议。
⑧学院着力对接国家和区域发展需求,积极服务长江经济带建设、江苏“两聚一高”新实践和南京省会城市“首位度”新要求,深入推进校地企战略合作,加速科技成果转化落地,参与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建设,全年共签订横向科研合同43项。学院积极参与推进南京市“两落地一融合”工作,探索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创新模式,新建两家新型研发机构,拓展新的科研增长极。郭凯教授团队与溧水区人民政府共建南京先进生物材料与过程装备研究院,应汉杰教授团队与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南京市江北新区管委会共建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学院与中国石化集团、中粮集团、泸州老窖等央企和大型国企开展合作,产品服务领域涉及生物医药、生物保健品、生物农业、新材料等,并衍生孵化了4家科技型企业。获批“南京先进生物制造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南京高新工大生物技术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两大市级重点项目。
2018年,学院加强学生工作实效,构建123实践育人新模式。
⑨学院创新构建123学生管理模式,即一平台(Bio梦工场)、两计划(新生教育计划和考研引航计划)、三提升(学习能力提升、双创能力提升和全球化能力提升),着力打造学生成长成才的新模式。生工学子两件作品获“挑战杯”、“互联网+”等省级奖励,10人获国家、省级学科奖项。学院立足本研一体化建设,明确“学习第一、考研引航”的目标,围绕高水平学科竞赛,搭建金字塔式学生竞赛体系,助力学生高质量发展,学生获国家级奖项5人次、省级10人次、校级195人次,先进个人率15.58%,先进班级率21.74%,2018届毕业生年终总就业率98.65%、升学率35.6%(出国10.36%)。
2018年,学院工会群团蓬勃发展,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完善。
⑩学院召开全院教职工代表大会一届二次会议,讨论通过了《生物与制药工程学院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实施细则》等文件,积极引导教职工参与学院的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纪晓俊、谢宁昌两位教师获学校“教书育人”竞赛先进个人。学院获校“体育工作先进集体”,谢宁昌、刘存礼获校“体育工作先进个人”。学院安全工作常抓不懈,落实学校安全管理“一岗双责”制,学院领导与各实验室责任人签订了实验室安全与环保责任书,学院制定危险化学品事件(事故)应急处理流程、实验室消防安全事故应急处理流程,进行师生消防安全知识培训及现场消防演练活动,严格落实学生实验室安全知识培训和考证工作及实验室定期安全检查工作。生工学科楼B1楼完成设备搬迁、大楼改造和回迁工作。
2019年我们将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按照学校第四次党代会擘画的发展蓝图,在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创业型大学”的新征程上接力奋斗,续写生工华章,再创事业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