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学子“挑战杯”竞赛再获特等奖,文科作品并现新突破

11月17日至20日,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决赛在广东工业大学大学城校区隆重举行。我校以1个特等奖、3个二等奖、2个三等奖的团体总分位居全国高校第12位,继续位列发起高校。由徐炎华教授指导、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洪磊同学的作品《煤化工高浓污水除油新技术研究》斩获大赛特等奖,这是我校继第十三届“挑战杯”首次获得大赛特等奖以来再次获此殊荣;由石岿然教授指导、经济与管理学院衡媛媛同学的作品《热情何处释?--南京广场舞发展现状与对策建议》荣获二等奖,这也是我校首次有文科作品进入全国终审决赛,实现了文科作品参加“挑战杯”竞赛的新突破。

此外,由汪勇教授、孔亮老师指导、化工学院秦渊智、陆佳伟等同学的作品《水体油污快速清除用吸油海绵》,凌祥教授指导、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陈伟同学的作品《新型高效回热式BOG回收系统及关键设备》也荣获二等奖;何嘉鹏教授指导、城市建设学院张维维同学的作品《节能型复合相变混凝土砌块热工特性研究》,王庭慰教授指导、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贡新浩同学的作品《一种可瓷化EVA耐火电缆料的制备》荣获三等奖。张维维同学的作品同时还获得了本届“挑战杯”智慧城市专项赛三等奖。

“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由共青团中央、中国科协、教育部、全国学联主办,是全国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科技创新赛事,被誉为中国大学生科技创新领域的“奥林匹克竞赛”。本届“挑战杯”由广东工业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联办,全国528所学校共提交1569件作品参加国赛初赛,经网评、复审,来自318所高校的783件作品进入终审决赛。面对来自两岸三地众多兄弟高校的优秀学子,我校同学以从容、自信的状态迎接挑战,用专业的答辩展现出了敏锐的创新思维和扎实的学术基础,赢得了评委的认可。哲学社会科学类作品公开答辩现场,经管学院衡媛媛同学更是以有条不紊的阐述、沉稳睿智的答辩赢得评委老师的肯定和现场观众的掌声。

成绩的取得离不开学校党政的关心和支持。校党委书记王德明教授一直关心我校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体系建设,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总结经验做法,切实推动创新人才培养工作,鼓励同学们探索求真、开拓进取,做“大众创新、万众创业”的实践者;中国科学院院士、校长黄维教授多次强调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意义,亲临校“创之梦”大学生三创作品巡礼现场,与“创新杯”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参赛选手进行深入交流,并多次鼓励关心“挑战杯”参赛选手,致以亲切慰问;副校长崔益虎教授积极指导备赛工作,主持召开了校内模拟答辩会,由于在外学习不能亲临现场,比赛期间他专门致电鼓励选手,嘱咐大家放松心态、稳定发挥,得知成绩后更第一时间致以祝贺。不仅如此,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高明教授和副校长乔旭教授也非常关心竞赛的筹备工作,不仅参与部分作品的指导,还对参赛的相关工作进展情况给予高度关心支持。

成绩的取得也凝聚了所有指导教师和参赛同学的辛勤劳动与默默付出。在作品申报、完善和答辩的所有阶段,指导老师们付出了很多心血,对PPT、折页、展板制作,以及选手个人表达等都进行了极为细致认真的指导,比赛期间,他们密切关注作品进展,及时为学生加油鼓劲、解疑释惑。化工学院、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等专业学院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院长们或亲自指导或多次参与校内答辩。为了做好参赛工作,同学们也克服困难、潜心备赛。经济与管理学院衡媛媛同学在赛前1个月因为身体原因紧急住院,治疗期间仍紧张备赛;化工学院陆佳伟同学临阵受命代表答辩,在短短三周里迅速投入、全力备战,表现出了极强的学术能力和综合素养。其他几位同学也常常奔波于工程现场和实验室,做实验、取数据、改文本,为最终成绩的取得做出了积极努力和重要贡献。

校团委始终将培养青年学生科技创新能力作为己任。近年来,校团委着力推进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将备战“挑战杯”的过程由短期集中强化向大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长期培养转变,在课题寻找到立项资助、成果检验、提升、完善、转化等各项环节都配合了相应的政策办法,陆续创新推出了“火花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创意作品竞赛、“创之梦”大学生三创作品巡礼等面向全体青年创新能力培养的新项目,在教学事务部等部门的支持下,学生课外学术研究课题立项的数量和质量显著提升。为做好本届“挑战杯”参赛作品的选拔、培育和参赛工作,校团委早在去年年初就启动了筹备工作,发布了《关于举办校第十四届“创新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的通知》,共收到各学院推荐的作品700余件,去年6月进行校内初审,评选出108件作品参加复赛;去年11月举办校内终审决赛,并遴选出20余件作品进行深度培育;今年省赛我校共报送9件作品,经过省赛初评和终审,其中6件作品入围全国决赛。

虽然第十四届挑战杯已经落幕,但科技创新之路漫长而修远,需要我们继续攀登、不懈努力。校团委将按照我校建设“综合性、研究型、全球化”大学的建设要求,进一步整合资源、夯实基础、协同创新,不断完善并全面构建新形势下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的体制机制,力争在学生科技创新能力培养工作中再创辉煌!

友情链接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