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4日晚,《百家讲坛》主持人张一清教授应邀做客我校第108期明德大讲堂,题为“横撇竖捺里的历史——汉字与中国历史”的报告会在江浦校区大礼堂成功举办,校团委文体宣传部部长吴杰主持报告会。
张一清老师现任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研究所研究员,央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文化嘉宾。毕业于北京大学语言文学系,二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汉字和传统文化的研究和推广。讲座伊始,张教授对自己的新书《十二汉字说历史》的内容作了介绍,浅谈了中国历史上统一王朝的名称背后所蕴藏的故事及人文内涵。他谈到汉字的组成都存在一定的历史渊源,其中包含着深厚的历史积淀。从中国最初的甲骨文入手,以简单的“文字”二字为例,他引用东汉经学家、语言学家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的“文者,物象之本也;字者,言孳乳而寝多也”,描摹了“文”最初的形状。文,最初就表现为人胸前的纹饰, 通 “纹”。纹理,也就是人工做出来的花纹装饰,慢慢就有了掩饰的意思,而掩饰过度就有了文过饰非之意,最终才成为文字的“文”。张教授表示,古人创造文字有会意和象形两种方式,每一个汉字都贯彻着这样的理念,并通过生活中随处可见的碗、碟等工具入手,强调了古人创造字时对生活细微的观察和思考,每一个汉字都凝聚着智慧。
谈及杨坚创立的隋朝时,张教授追溯历史的源头,从隋字的起源进行深刻的剖析。他引用古语“杨坚及有得天下,以隋从辶,周期间不得宁”,透过“随”和“隋”这两个在如今看来毫无关联的字的比较,指出杨坚虽作为军事统帅,却厌恶征战四方,奔走不停,故去辶变随朝为隋朝。他表示从一个帝王的角度去理解“隋”这个字是偏执的,事实上忽略了汉字的多重释义,并以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虽才怀随和,行若由夷,终不可以为荣”及“堕”字详细说明了“随”还包含绝世的才华和堕落之意。张教授希望同学们对一个字的理解要结合多方面的感悟,从时代出发,全面的关注汉字所蕴藏的文化内涵。
讲座最后,张教授指出中国的汉字是祖先留下来的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瑰宝,他与现场的同学们就繁体字与简化字、“喜大普奔”等网络语言现象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