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作家刘庆邦做客我校第111期明德大讲堂

5月27日晚,第111期明德大讲堂在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著名作家刘庆邦应邀做客,校团委文体宣传部部长吴杰主持报告会。

本次讲座的主题为“生命与文学”,旨在向同学们阐释生命与文学之间密不可分的关系,深刻理解文学永恒的主题是对生命的感悟,并从中汲取力量,坚持梦想。刘庆邦老师生于河南省沈丘县。当过农民、矿工和记者。现为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一级作家,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著有长篇小说《断层》等,中短篇小说集、散文集《走窑汉》等二十余本著作。其中短篇小说《鞋》获1997至2000年度第二届鲁迅文学奖,中篇小说《神木》获第二届老舍文学奖。根据其小说《神木》改编的电影《盲井》获第53届柏林电影艺术节银熊奖。曾获北京市首届德艺双馨奖。

讲座始终围绕两个关键词来开展:生命,文学。讲座伊始,刘庆邦老师便表达了对生命的敬畏,他谈起他幼年时的往事,包括弟弟的夭折,母亲的疼爱等一一陈述。刘老师把这些家事娓娓道来,说自己是个“心重”的人,“我认为心重不是消极的,更多的关乎一个人的良知与担当。”刘庆邦老师强调了对生命的尊重至关重要。在谈到文学作品与生命的关系时,刘庆邦老师辩证的表达了他的看法,“文学作品是生命的精神形式,生命的质量决定文学作品的高低。”刘老师指出,一个作家对生命的体验与态度是决定作品的根本因素,“就如鲁迅先生所说,水管流水,血管流血。”

在具体阐释生命质量的内涵时刘老师指出,第一是善良的天性,他认为文学的本质是劝善,而善良的天性意味着情感丰富,这恰恰是文学最需要的;其次是高贵的心灵,在刘庆邦老师看来,高贵的心灵是“始终把生命价值看的高于一切,生命本身是目的而不是手段”;第三是高尚的道德,刘老师把其和儒家文化联系在一起,具体阐发了“仁者爱人”得观念;第四是悲悯的情怀,在他看来,一个拥有生命意识的人,才能看淡生死,从而心胸开阔;最后是坚强的意志,“我认为一个人的力量绝不止于身体、大脑,更重要的是意志力”刘老师如是说。

在谈到自己的创作生涯时,刘庆邦老师认为,如谚语所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那么“一生之计”在于“早”。凡事要抢先做,不能拖泥带水。他表示,一个人走上文学创作道路的不难,但是要一直走下去坚持,会遇到很多困难。“这是对一个人意志力的考验。”

在现场互动环节,同学们热情地同刘庆邦老师交流,积极地向他询问相关文学问题。讲座接近尾声时,刘庆邦老师精辟地指出,生命的力量主要在于思想。他表示鲁讯、史铁生等作家是凭借着他们深刻的思想创作出不朽的文学作品。他希望于当代大学生能够不断完善自己的人格,提升生命的质量,勇敢追梦。

友情链接
Bai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