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晚,第114期明德大讲堂在逸夫图书馆一楼报告厅成功举办,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浙江大学哲学系博士生导师董平教授应邀莅临讲学。本次报告会的主题为“阳明心学及其当代价值”,旨在让同学们深入了解阳明心学的内容,深刻理解其中包含的当代价值,从而传承其优秀思想,更好地将其精华融入学习和生活之中。
董平,现任浙江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所所长、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2010年3月28日起在百家讲坛主讲《明相管仲》,2010年12月10日起在百家讲坛主讲《传奇王阳明》。
讲座伊始,董教授对王阳明的主要思想和个人经历进行了简单的介绍,浅谈了其思想文化背后蕴藏的故事及人文内涵。随后,他通过分析中国近代史中的鸦片战争的失败原因、洋务运动的积极意义、戊戌变法的影响以及新文化运动给中国带来的巨大冲击,使同学们更好地理解了思想文化的发展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董平教授还以当代中国经济迅速发展,而不够重视传统文化优势的问题为例,具体地说明了文化应当与经济共同发展,以此说明阳明心学在当代仍然具有巨大价值。
在讲述阳明心学具体内容时,董教授以古人“完整的人格怎样做才合理”的发问为切入点,并且引用庄子“井底之蛙”的观点,巧妙地引入阳明心学“心和理”的重要思想,说明突破自我局限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突破了自我局限,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本质价值。他通过对比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和朱熹的“知先行后”的观点,指出“知”和“行”并不是两个分开的过程,而是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我们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不可脱离实践,知识的学习不可脱离行动。为帮助同学们更好地明白“知行合一”的真谛。他呼吁高校也应当注重“求取真理,实事求是”,把“知行合一”的真理真实地运用到教育事业中去。更重要的是,王阳明的“行”,并不是割裂身心的,而是人的具体实践和意识活动的统一,因此,他强调链接身心,保持身心完整性尤为重要。
在谈到“致良知”的重要内容时,董平教授认为,“知行合一”同样是实现良知的一种手段,是一种修养的方式,我们只有在实践的过程中,不断反思自身行为和意识方面的问题,才能体会自身的心灵状态,而“致良知”是实现本质生存的唯一手段,他指出,“致良知”的本质其实是“实事求是,公平正义”。
讲座最后,董教授感动于南工学子对知识不懈追求和勤于思索的学习热情。他在对现场同学的提问做了精彩的解析与回答之后,感叹道“致良知”不是指不犯错,而是劝诫当代大学生应当时时刻刻对自我进行深刻的反思,从而取得进步。
阳明心学想要告诉我们的,是要当代大学生在日常生活中,通过实践,建构起自己的生活世界,更好地建设自己内心的世界,这也就是在当代,阳明心学仍然具有价值的原因。当代大学生都应该常怀反思进取之心,才能使人格更加的健全完善,人生更加圆满而富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