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信息公开目录> 教学质量信息> 正文
新利18彩票 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阅读次数:发布时间:2011-05-28

新利18彩票

关于修订2008级本科人才培养计划的指导性意见

南工校教[2008]57号

为全面适应经济、科技、社会发展的需要,努力实现我校建成“创新型高技术大学”的战略目标,根据我校教育教学改革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本科教育质量,及时总结人才培养经验,构建具有新利18彩票 特色的本科人才培养体系,特对2008级培养计划进行修订并提出如下的指导性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党的十七大“注重培养一线创新人才”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更新教育教学观念;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建立生源、培养与就业联动的课程体系,推进人才培养模式和机制的改革;以培养学生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为重点,努力将学科建设和教学改革的系列成果转化为优质教育资源,打造具有新利18彩票 特色的、国内一流的本科教育。

二.培养计划修订应遵循的原则

培养计划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力争实现“五个统一”:通识教育与专才教育统一;授业解惑与启思导创统一;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统一;全面发展与个性培养统一;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统一。培养计划的修订应遵循以下主要原则:

(一)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原则

设计以学生为中心的整合课程,创造对学生有意义的学习经历,注重学生的学习经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关注学习过程中的个体需求,通过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达到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最终目的。

(二)更加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原则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有机结合,积极探索素质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加强人文教育、科学教育与工程教育的融合,使理论与实践、课内与课外、校内与校外、专业内与专业外、教学与科研相互促进。

(三)更加突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整体优化的原则

处理好基础与专业,理论与实践,知识、能力与素质之间的关系,分析各专业所涵盖的知识领域及其所涉及的知识单元和知识点,多维度地对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明确课程间的主次关系、层次关系以及内在联系,科学设计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四)更加注重因材施教、鼓励学生个性化发展的原则

推进分类、分层教学,减少必修课,增加选修课,给予学生较大的自主选择空间,为实施因材施教和鼓励学生个性发展创造条件。积极探索“多证书”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辅修专业、双学位、第二学位、本硕连读等多学科交叉培养模式;加大职业资格证书的培训力度,增强学生适应性和全面发展的能力。使学生在毕业前经过努力可以获得多个证书,如学历证书、学位证书、外语等级证书、计算机等级证书、辅修证书、双学位证书、职业资格证书等。

(五)更加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精神培养的原则

建立科学的实践教学体系,提高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实习、学年论文、艺术创作、社会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和效率。大力推进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实践基地建设,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新设计、科技活动、艺术实践、社团活动,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素养。

三.与培养计划修订相关的联动计划

鉴于培养计划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重要地位,配合2008级培养计划的修订,特启动并实施与培养计划相关的若干联动计划(计划实施的具体要求另行制订),并将其作为2008年度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

(一)人才培养咨询计划

针对现有人才培养计划咨询方式单一、人员构成缺乏足够代表性的实际,积极吸纳用人单位和学生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咨询,成立由专业教师、教育专家、企事业人员、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广泛参与的本科人才培养咨询委员会,共同参与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课程开发、设置与评价活动。

(二)校本课程开发计划

针对中国大学现有课程普遍存在课程价值取向过于求同,缺乏创新;课程结构不当;课程具有明显的知识化倾向;过弱的普通教育,使学生缺乏文化涵养;缺少课程变革的动力与机制等问题。借鉴世界一流大学课程开发模式,建立跨学科综合研究型课程,适应全球化时代大学通识教育需要;以校本课程开发为特色,逐步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高质量课程体系。校本课程开发包括显性课程,如各门具体的学科课程,也包括潜在课程,如18新利客户端下载 、学校生态等。从微观看,校本课程开发包括课程目标拟定、课程价值选择、课程结构设计、课程资源开拓、课程实施等一系列课程建设工作。

(三)赢在起跑线计划

加强各种形式的实践教学基地与实验室建设,推进教学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的紧密结合。根据相关产业和行业对专门人才的实际需求,实行“订单式”培养;鼓励学生在企事业单位完成生产实习和毕业设计,允许学生提前半年预就业,积极探索“3+1”人才培养模式。

(四)专业认证/评估计划

伴随着注册工程师制度在我国的实施,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制度已提上了议事日程。针对国内专业认证的趋势和特点,认真研究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专业标准,密切关注教育部专业认证工作进展,在有计划地开展校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的同时,将培养计划的修订与专业认证有机结合,不断总结经验,超前准备,积极参与国家各类专业认证试点工作。

(五)人才培养供应链计划

针对目前人才培养计划制定主要从自身出发,缺乏与下游用人单位及上游中小学协调的现状。在制定人才培养计划时,引入供应链管理的思想,主动了解用人单位及中学的实际情况,咨询并考虑它们的意见,与用人单位及中学进行协调。另外,由于社会发展很快,技术变革非常迅速,因此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变化也很快,制定培养计划时可以采用供应链管理中的“滚动计划”思想,保证编制的培养计划科学合理,适应实际需求。

(六)交换生计划

针对目前学生社会经历太少、学习环境相对较为单一的实际,通过接收和选派学生到双方的优势学科或专业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多样性、个性化的学习平台。使学生吸收优秀的学术和文化,扩大视野,锻炼能力,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参加交换的对象为2-3年级本科生,每年互派1至2次,学习期限一般为1-2个学期。

(七)按大类招生计划

积极推进按大类招生,在低年级打通课程培养,根据研究型与应用型的培养要求选择不同学时的学科基础课;在高年级根据社会需要和专业特色灵活设置专业方向,将反映学科前沿和学校学科研究特色的知识单元组织到选修课程中,形成专业培养特色,以增加毕业生就业适应性与竞争力。

四.培养计划修订的内容

本科培养计划由培养方案与课程教学计划两大部分构成。

(一)培养方案

(1)培养目标;

(2)业务要求(知识、能力与素质要求);

(3)学制、修业年限、毕业学分要求与授予学位;

(4)主干学科与相近专业;

(5)课程体系及其学分构成(格式见附件1);

(6)主要实践(实验)环节及学分要求;

(7)主干课程;

(8)特色课程;

(9)综合素质培养要求和第二课堂学分等。

(二)课程教学计划

根据培养方案中课程体系及其学分构成的顶层设计,参照专业认证(评估)和专业指导委员会对主要课程及相关知识领域的基本要求,从正方教务系统中的课程库中组织安排具体课程与教学环节,如课程库没有相应课程资源,应与开课单位协商提交新课申请到教研科,并附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计划应针对专业培养方案的要求,达成专业培养的目标。具体要求有:

(1)通识课程中“两课”、英语、体育、军事理论与军训由学校统一安排并录入正方教务系统;

(2)双语课程设置要求:生物工程、生物技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通信工程、自动化、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法学、国际经济与贸易、金融学等专业开设的双语课程比例要达到所开设课程总门数的10%,品牌特色专业及建设点的双语课程不少于2门,其他各专业应积极开设双语教学课程;

(3)四年制专业课内总学分须修满150左右,课内总学时控制在2400左右;五年制专业课内总学分须修满 200左右,课内总学时控制在3200左右;

(4)学时学分换算:课程教学(含理论、实验、上机)1学分/16学时;集中实践环节1学分/1周;入学教育1周计0.5学分、军训2周计2学分、社会实践6周计3学分。要求课程设置的最小学分单位为0.5学分,据此安排课程学时数;

(5)集中实践环节:工科四年制专业40学分左右,文理科四年制专业30学分左右,语言类四年制专业20学分左右,建筑学、城市规划五年制专业50学分左右;

(6)校级选修课须修满9学分。其中4.5学分为限选课;理工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3学分的人文社科类课程,非理工类专业学生至少选修3学分的自然科学技术类课程;

(7)综合素质(即第二课堂)的学分要求:每位学生必须获得8个第二课堂的学分方能毕业。第二课堂可通过参加各类讲座、课外科技文化的社团活动、学科竞赛、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等获得,有关第二课堂活动的安排、考核和学分认定由校团委负责组织实施;

(8)各专业应确定12门左右的主干课程。

附件1:

课程体系及其学分构成

课程类别

课程性质

学分要求

必修

限选

任选

合计

占总学分比例

通识教育课

学科基础课

专业基础课

专业课

实践环节

总计

必修与选修比例:

备注:

1.各专业原则上一、二年级安排通识教育课和学科基础课程;三、四年级安排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

2.专业任选课允许学生用跨学院的任何课程学分替代(公选课除外),以鼓励学生根据兴趣爱好跨学科选课,促进个性发展。

3.对理工科专业按学科搭建公共学科基础课平台,经管文法专业可按学院搭建公共学科基础课平台。



发布者:教务处
Baidu